|
雄州古代曾有八景名著于世,其中位居首位的是雄山晚照。这里的雄山指的就是当时位于雄州县城西南约1公里的大雄山。
明朝正德年间任雄县教谕的魏纶有诗赞“雄山晚照 ”曰:“精卫东飞恨欲平,双峰遗秀古今名。鸦翻落照流丹绮,风送归云补翠屏。瞑色渐添千里暗,长虹斜压九河明。不堪高处频凝望,振古华彝几战征。”对雄山晚照,曾编修雄县现存第一部县志——《嘉靖雄乘》的明朝嘉靖年间雄县教谕王齐从另一个角度用诗赞曰:“雄山屹立草亭孤,径仄林稀望眼苏。百里花封依日月,十年桑野半江湖。星罗谢傅新棋局,秋入王维老画图。胜地自来多感慨,明时谁许著潜夫。”《嘉靖雄乘》中,也有对大雄山的描述:“大雄山一名望山,突出群表,屹然独尊,特领燕山,如顾如望,左翼小雄,如呼如携,俯视诸河淀,若牛涔蜗角,带束星罗。峰顶亦广阔,可容数百武士,有亭,有林木,宜晚照。”雄县朱各庄镇胡台村出土的崇祯年间石碑也曾记载“大雄山,峰顶广阔”。()又记载雄州“城西南二里,高二三丈,广可数亩,一名望山”。
大雄山名为山,其实只是一个高达十米左右、相当于三四层楼高,占地约百米见方的“巨大的土堆”,与山区的石头山完全不同。不过,雄州是纯粹的平原地带,在此能有一座土山,可登高远眺已实为难能可贵,土山也成为当地绝佳的“稀罕物”。从明代两位名人的诗歌和其他相关记载中,可以领略当时雄山晚照的盛景。上山的小路逼仄曲折,山上树木稀稀疏疏并不是很多,但每登高一步,绝对都会给人一种别样新奇的感觉。到达山顶,峰顶广阔,山上有亭,游客众多,此处定是县域内一处游览胜地。站在大雄山顶往西眺望,除了能观赏到远方落日由小变大、由亮如白金变为红彤彤、由光芒刺眼变为温柔霞光,还可看到九河下梢形成的星罗棋布的众多大大小小的淀泊在太阳的余晖照耀下波光粼粼,霞光万道,水天相接,浑然一色,形影交相辉映。当县里别处早已日落的时候,在大雄山上仍可再观赏几分钟。正如泰山观日出,妙在时间早和太阳从海平面上徐徐升起。大雄山上观日落,则妙在时间晚,和可见太阳在太行山中慢慢坠落。日落西山之时,大雄山上宛若童话世界一般。与渔舟唱晚的水上夕照相比,雄山晚照登得高,望得远,自然别有一番情致。此外,土山也具有一定的战略功能,宋辽期间,雄州是北宋边关重镇,大雄山上登高远眺,北宋守将完全可以观察到雄州城北二十华里左右,白沟河对岸辽军的一举一动。
大雄山的位置距离县城仅千米左右,步行只需十几分钟,登上山顶也不过再用十几分钟。傍晚时分,城内百姓可以从容去大雄山顶一览晚照盛景,或生奇思妙想,或出佳词美句,或发叹古之慨,或赞眼前景色,或独自消遣,或凑凑热闹,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专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关于大雄山的成因,一种说法是宋辽对峙之时,宋军为防辽兵入侵人工堆砌而成,用于瞭望,观察敌情。一种说法是景德初年雄州知州李允则为便于取土,以防水患,积土筑成。两种说法都有合理之处,但都只是猜测传说,并无确凿证据,也许两种可能兼而有之。
现如今,大雄山所在的地方由于人们取土,已经由土山变为平地,进而变为一个深达十米左右、方圆数亩的大坑。周围有树林,有耕地,当夕阳西下之时,落日的余晖透过树林照耀在坑边,虽然没有了过去的雄伟,但晚照的柔美依然能令人亢奋。千年巨变,沧海桑田,雄山晚照只留在古老的志书中,成为雄州文化的一个记忆。雄安新区的设立,为雄安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雄州文化作为雄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定会得以发扬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