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阜平明长城的长城岭口,亟待整修、以山为墙的关隘和历经400多年岁月洗礼的长城墙体,让人徒增苍凉险峻之感。
据原阜平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曾主编过《阜平县志》的高明乡介绍,长城岭口一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宋辽边关之战、晋奉军阀大战、清朝光绪年间的龙泉关都司秀昆抗击八国联军战事均发生在这里。特别是宋朝时,由于“幽云十六州”控制在辽国手中,此地成为宋辽边界。无数的戍边将士在这里留下忠勇卫国的印记,宋朝杨家将抗辽保国的故事在这里广为传颂。比如阜平的养马楼、马圈沟、马沟、马坊、计马石村,古北岳恒山上的跑马梁、饮马池、辽道背,曲阳至今尚在流淌的孟良河,唐县的倒马关、歇马村,涞源的插箭岭、走马驿、马庄,易县的六郎石等,周边带“马”字和“六郎”的地名、遗迹不胜枚举。
龙泉关镇长城岭星空 李玉亮 摄
高明乡分析说,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这些带“马”字和杨家将将名的地名,可以印证这里曾是宋辽边关交战之地,所以阜平县境内的长城历史并非源自明朝,在宋代长城岭口一带就是一道边界防线。
从晋冀交界处的长城岭沿蜿蜒的盘山公路驶向阜平龙泉关的路上,记者一行驻足在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马刨泉”(又名“马跑泉”)边。据说这眼高山上的泉水是北宋名将杨延昭的白骏马刨出来的。为保护泉水不受污染,后人在泉眼上修筑了石房子。打开房门,沿阶而下,便有清澈甘冽的泉水沁人心脾。
马刨泉位于山西清河与河北北流河的分水岭之上,海拔1520米,周边风光怡人。据《阜平山水风物志》记载,宋朝初年,杨延昭(民间称其为杨六郎)曾驻守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一次,他率将与辽兵大战数日,不分胜负。双方累得人困马乏,约定各自退兵,来日再战。杨六郎策马奔驰,来到长城岭下,又饥又渴,想找口水喝。仰首环顾群山四壁,一滴水也找不到。左右为难之际,陪其征战沙场多年的骏马一声长啸,前蹄猛然一举,伴随落地之声,蹄下遂现一汪清水,积水成泉。杨六郎饮过马刨清泉后精神抖擞,跨上骏马再战辽兵,不日大胜。
由于《杨家将》小说、戏曲、评书等广泛流传,宋朝名将杨六郎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阜平与杨六郎有关的传说不止“马刨泉”。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岭之上,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关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干云俊物。”文中这株古松即为当地人传说的杨六郎的“挂甲树”。长城岭上这棵古老粗大的松树为唐松。一次,宋将杨六郎与辽国交战陷入胶着之际,退到这棵松树之下,卸掉全身战甲挂在树上小憩。后人为颂扬杨六郎的忠勇精神,称此树为“挂甲松”或“挂甲树”,并赋诗云:“将军忠义宋干城,挂衣犹传百世名。石壁云封迷鸟道,虬枝风劲听龙鸣。雄心自井兰山古,轶事偏贻草木荣。感慨示衣板上客,杨郎吾欲配颜卿。”可惜“挂甲树”在乾隆十三年时被大风吹断枯死。而马刨的清泉,汩汩缓流,常年不断,滋养着一代代阜平人和南来北往的过客。
时至今日,杨延昭英勇善战,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每战都身先士卒的忠勇卫国精神,仍为国人深深敬仰和传颂。
据《宋史》记载,杨延昭生于公元958年,他出生两年后赵匡胤才建立北宋。18岁,宋辽交战,杨延昭随父出征,在朔州城下被乱箭射穿手臂,他却越战越勇。公元999年隆冬,杨延昭在遂城一战成名,水浇城墙冻成坚冰,迫使南下的辽军撤退。
咸平四年,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大败辽军,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澶渊之盟后,杨延昭因戍边有功,屡次升迁。景德二年(1005年),杨延昭晋升为保州防御使,不久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1014年,杨延昭病逝于任上,终年57岁。
杨延昭镇守边防20余年,英勇善战,震慑辽军。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将杨延昭看作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称其为杨六郎。
(稿件来源:《保定日报》2020年5月14日;作者单位:保定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