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去杨西楼桥早市买鱼。买了点小鱼,回家的时候,看到大清河里许多人在钓鱼,触景生情,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淘鱼的情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水多,鱼多,逮鱼的方式也很多,淘鱼、摸鱼、罩鱼、叉鱼、网鱼、用玻璃瓶诱鱼等,但我还是对淘鱼情有独钟。
淘鱼一般在秋后,秋后过了雨季,坑里、沟里的水慢慢变少,是淘鱼的黄金季节。鱼,小时候淘过多少次记不清了,反正村子周围的大坑、渠沟都淘过,印象最深的是那年秋后和三舅、弟弟、表弟在分洪道方坑儿淘鱼。
三舅在易县上班,那年秋天在家休病假。
一天早饭后,三舅见我们无所事事,说带着我们去分洪道方坑儿淘鱼。
我们高兴极了,赶紧准备工具。脸盆、水桶、铁锹、铁筛子、笊篱、筐头儿、绳子等。准备好工具,带足干粮,三舅吩咐我们,你拿这个,你拿那个,我们抄起家伙儿,蹦蹦跳跳、欢欢喜喜地奔向分洪道。
到了分洪道方坑儿,三舅开始选择合适的地点。地点很重要,选择水浅、靠岸、平静的水面便于操作,成功的概率也高。
先是打堤筑埝,从划定的坑里挖泥或者用筐头儿从岸上背土在水坑中筑堤,把选好的水面全部围起来。在围堤过半的时候,我们还要从远处往里面赶水,尽可能地把远处的鱼都赶到里面。
图片来自网络
打完堤,再选择一个相对低洼、牢固的地方,挖个坑,把铁筛子放在外面固定好。铁筛子,是为了防治把鱼淘出去。
三舅把水桶用绳子拴成崩斗儿,我们就开始工作了。
我和三舅用崩斗儿淘水。面对面分别攥紧水斗上的两根绳子,把水斗悠起来,把水从低处淘到高处的铁筛子上。
我们累了,小几岁的弟弟和表弟就用脸盆淘。弟弟小我四岁,表弟小弟弟四岁。他们力气小,使用不了崩斗儿。
淘水的时候,没有事的人还要巡堤,因为随着坑里的水越来越少,外面水的压力就会加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弄不好开了堤,就会前功尽弃。来回检查,发现有渗水的地方,及时挖泥取土封堵。
坑里的水越来越少,鱼开始活跃起来,蹦蹦跳跳。我们累了,就躺在岸上吃干粮,休息一会。
三舅催我们干活,我和弟弟们都筋疲力尽了,实在懒得动。
“快点,快点”。皇帝不急太监急,坑边围观看热闹的人着急了,一个劲的帮助三舅督促我们。
太阳已经西斜,坑内的水还有不少,我们只有咬紧牙关、快马加鞭了。
随着坑内水的减少,高处的地方已经露出了岸,鱼越来越活跃,有的耐不住寂寞跳跃起来,贴着地皮使劲浮游,上下乱蹦,溅起许多水花,黑鱼、鲶鱼、鲤鱼、鲫鱼等都清晰可辨了。
看着这么多的鱼,一天的疲劳一扫而空,我们兴高采烈、欢欣鼓舞,抄起水桶、笊篱准备捞鱼。
急中生乱,乐极生悲,我们忙着只知道收获,却忽视了堤防。没有想到,随着水面落差的加大,溃堤的风险增加了。
突然,我觉得有水流冲击小腿,坑里的水快速增加。朝着小堤一看,坏了,决堤了,溃口由小到大,洪水汹涌而来,很快填满了我们围起的坑塘。
水满了,鱼跑光了,一天的辛苦全部打了水漂。我们瘫坐在在地上,像泄了气的皮球蔫了。
这时,天也黑了,三舅很沮丧,赶紧收拾家当哄着我们回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