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979|回复: 0

白洋淀传统捕鱼技艺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571

主题

-1

回帖

2630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630
发表于 2017-9-17 19: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黑龙江哈尔滨
  白洋淀传统捕鱼生产历史悠久。主要是捕鱼、虾、鳖、蟹、贝等。沧海桑田、几度兴衰。西晋左思所著《魏都赋》中的“掘鲤之淀,盖节之渊”,是历史上对白洋淀人民生产生活方式最早的文字记载。北宋沈括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写白洋淀“自为潴泊”,奸盐遂少,而鱼蟹菰苇之利,人以赖之。记述了白洋淀捕捞生产在淀区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及捕捞生产于淀区人民生存的关系。

  元代,为满足其军、政需要,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兴土木,滥伐山林树木,营造宫室,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白洋淀一些洼地缩小湮废,水患旱灾不断加剧,对淀区捕捞生产产生直接影响,而且殃及后世。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白洋淀淤为平地,中央为牧马场,捕捞生产无法进行,淀区人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被迫改变。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杨村河决口,白洋淀又成泽国,淀水汪洋浩淼,捕捞生产再度兴起。崇祯十三年(1640年)白洋淀干凅,野绝青草。捕捞生产无从谈及,淀区人民的生活来源断绝。清顺治五年(1648年)九河涨溢,白洋淀再度蓄水,捕捞生产应运又起。据乾隆八年(1743年)《新安县志》记载,白洋淀“一望菰苇,杂以菱藕,网杆罝丽所在,而是民虽出入沮洳之场。蒲绿荷红,渔歌菱唱,差可拟西湖、洞庭也”。水产品水路可销往天津、保定,陆路可销往北京等地,捕捞生产兴旺。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屡来白洋淀围猎,文人墨客借景抒怀,白洋淀水产品及身价倍增,声噪北国。

  民国时期,淀区捕鱼生产有商会、鱼店、豪绅以包商包税形式,渔巡实施统治。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淀区统一鱼货市场,渔业生产不断提高。

白洋淀渔民用于捕鱼作业的船只,至今未改,为木质、双浆,人力操作,吃水浅,转向灵活,便于作业。白洋淀渔民使用的渔具种类繁多,如罱子多种、大罩、大网、鱼钩、鱼卡、箔旋、清网、花罩、虾篓、渔篮多种、粘网多种、罾、大小密封、抢回、拉虾、鱼鹰等。按照季节变化,水的深浅,地域环境,捕捞方法也各有特点和技艺。

  仅举大罱、大罩为例,1、大罱:规格、罱杆长3米,罱网宽度4.5米,罱网高度2.5米,网眼1—2厘米。捕捞各种鱼类,捕捞季节在夏季7—8月份,天气暖和是鱼类的活跃期,作业地点多选择水深在2—3米左右,苲草小的地方。天闷热时,宜在沟壕口,有风有水流量,较为凉爽的地方作业。

  2、大罩:规格为元锥形,四根竹竿支撑,根据水的深浅设高度,上端为一字形长70厘米,下端为元锥形,直径为4米,用网固定在周围,网眼3—4厘米。捕捞2斤以上的大鱼之用,在水面开阔地域作业,一人划船,另一人在船的前端,用脚敲击铁板,鱼被惊吓后,在水底钻地,气泡冒出水面,用大罩扣住,再用铁叉或回子捕捞。水产品资源丰富,鱼、虾、蟹、蛽更成为国宴佳品。这里的人们长期以来以捕捞鱼虾为主要生活来源,自古也养活了这一方人。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