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402|回复: 0

对白洋淀水系演变之浅析(三)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310

主题

0

回帖

135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56
发表于 2017-10-13 16: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河南焦作

三、白洋淀水系河道名称的变迁

让白洋淀水系更显复杂化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河流名称的演变,这种演变不光是体现在同一河流的不同历史时期,甚至同一河流的不同分段称谓也并不相同。而且白洋淀上游河道众多,《水经注》称之为“乱流东注”,《清史稿》则形容为“府境诸水,所谓七十二清河”。实际上,白洋淀水系里所谓“九河”,或所谓“所谓七十二清河”都并非准确数字,都是言其多而密集。

讲清河道历史走向的变迁很难,单单一部《水经注》就会消耗掉我们所有的精力和耐心。因此,在这里我们仅仅列举几处主要河道名称上的变化。

1、拒马河:《山海经》里称之为“伦水”,《水经注》里称之为“涞水”,也称“巨马水”,北宋以后改称“拒马河”,意思之阻挡辽国兵马的意思。拒马河现有南北两支,历史上的涞水指的是北支,其源头发源于今天的涞源县。南拒马河历史上应为易水支流,由北易水和中易水汇聚而成。从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可以看出,早在北魏时期易水与涞水已经发生了交汇,但在《山海经》里易水和涞水是两条独立的河流,都各自注入黄河。今天注入的拒马河还有一条重要支流叫“琉璃河”,历史上曾被称之为“绳水”、“圣水”、“桃水”、“刘李河”,是古“涿水”的一支,著名的“涿鹿之战”便发生在这里。

现在,拒马河自房山县张坊镇分为南北两支,称为南、北拒马河;在流经今白沟镇时又合为一流,称之为白沟河;白沟河流经雄县城西后折向东流,称为瓦济河;瓦济河向东流经雄县张青口后始称之为大清河。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地图已经将雄县南关的瓦济河标记为大清河,这就是之前我所提到的水系主体变迁的原因造成的。在清末民国以前,府河、瀑河、潴龙河水量充沛,几大支流经过白洋淀后,在赵北口十二连桥实现淀河分流。因此,史书上将赵北口广惠桥看作“大清河正流”。但是,今天出淀水量越来越小,拒马河已经成为大清河水量的主要来源,所以才会产生这样名称上的延伸。

2、瀑河:历史上曾称为南易水,雹水,瀑水等,一般认为现在的瀑河走向曾是古易水干流的走向。著名的易水长城就是沿其而建;燕太子丹别荆轲时,“风萧萧兮易水寒”所指的位置也在现在的瀑河沿岸。今天的史学家认为,在西汉以前中、北两支易水都曾向南注入南易水。《山海经》将易水称为燕水,其向东注入黄河。在东汉桑钦的《水经》里,易水“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进而“东入于海”。而《后汉书》里易水和雹水就已经开始被分割开单独表述,此后的易水一般指向的是中易水。这说明中、北两支易水已经改道容城北,与拒马河相汇。

徐河、漕河、萍河在历史上都是瀑河的支流,也同样发源于原来的易县境内。其中徐河与漕河的亲缘关系最大,历史上的漕河一直是徐河的支流。徐河的源头在今易县的狼牙山,而漕河源于釜山脚下的曹河泽,有人认为漕河的名字与漕运相关,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徐河历史上是一条水量丰沛的河流,经常泛滥成灾,《元史》记载“安肃州苦徐水之害”。历史上的徐河、漕河变迁较大,曾先后作为易水、濡水、唐河、滹沱河等众多河流的支脉,最后与府河相汇而为依城河。

萍河的记载在历史上并不多,其从本质上应视为瀑河的一支,其主脉为鸡爪河,与瀑河源出一处。《大清一统志》认为:“鸡爪河,亦在阎台,平地涌出,三五不一,分流形如鸡爪,缭阎台,经安肃,入雹河” 。

3、府河:府河的名称始于明代,以一亩泉河、方顺河、侯河在保定城南相汇始称府河。

一亩泉河古称为沈水或清苑河,其发源于保定西北的一亩泉和鸡距泉。一亩泉又称尚泉,古称西塘泊,是何承矩沟通的 “三塘”之一。侯河一直是一亩泉河的支流,详细资料可参照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吴蔚老师编著的《保定府河》一书。

这里我们讲一下方顺河,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山海经》里称其为历虢水,“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駞,其鸟多鶹。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其中饶山今为伊祁山,这里是上古时期尧帝出生的地方。历虢之水指的就是方顺河;因在顺平境内曲而西流,故又称曲逆河。方顺河自古就是濡水的重要支流,曾经南注于唐河、滹沱河等河流。在今天所能看到的古代河流水系图里,至少在明代以前它都是一条独立的河流。在清代的地方志里已经看不到濡水的踪影,方顺河渐渐开始北注与瀑河,与徐河、漕河、瀑河一起在安州城北汇为依城河。

需要注意的是,依城河之名早在《水经注》里已有记载,从本质上讲依城河其实就是南易水,只是汇入的支流状况有所变更,有时徐河、漕河汇入,有时方顺河汇入,分分合合之间也体现了这些支流的亲密联系。

4、唐河、潴龙河:之所以把这两条河流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历史上都曾经是滹沱河的支流,《山海经》里也曾记录了它们的存在。

唐河古称滱水,呕夷水。滱是指其流向多变,形如流寇的意思;呕夷是指其流经的是古夷族的领地。滱水还有一个名称为“老河”,它曾经在今天的清苑县以东折向北流于依城河相汇,其转折点的位置便被后人称为“老河头”。说滱水形如流寇是有历史依据的,它曾经在安州以西注入依城河,又曾在蠡县南侧注入滹沱河,千百年来它南移北迁,居无常地。

潴龙河实际上是由滹沱河的两条支流沙河、磁河汇聚而成的。在《山海经》里就有,“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滹沱”,其中的滋水就是后来的磁河。滹沱河的名称非常有意思,它不仅数千年来没有变更过,而且史学家认为这是一个蒙古语词汇,“河岸、水源”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的“胡同”为同义词。这和滱水原有名称的“呕夷”都说明了一个历史事实,原来我们这一地区居住的以少数民族为主。

滹沱河水系的所有支流几乎都具有同一性质,那就是居无常地,这与这一水系含沙量过高是有很大关系的。历史上沙河、磁河、唐河的交汇口北可到安州、南可到蠡县、西可到清苑、东可到文安,还时分时聚,合而又分,变化莫测。

(待续)

2025134ecfcf6739444452a8a6bc7cf090dae8.png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