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208|回复: 0

那年发大水,却让我长了见识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310

主题

0

回帖

135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56
发表于 2017-10-14 09: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河南焦作

那年,我还在读中学,淀里又发大水了。恶浊可怖的水从西滚滚而泄,正像宋词所述:“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很快,大水进了村,大水吞了门,村里人把屋里的家什架高了些,就上房搭窝铺。水乡人的房,根基深,墙壁厚,窗户小,为的就是发大水上房稳当。人们到了房上,照常织席解苇,就像住在了沒有屋顶的二楼。可是,沒过几天,困难就显出来一一人们吃饭到哪去磨面?

村里已有了电磨,被淹了;有几盘驴拉磨,也被淹了。怎么办?人们不能吃糧食粒吧?族门四哥是个跑里跑外的人,在村里有情面,到外面朋友多。他联系了几个人,带着粮食,到上地他朋友那里去磨面。

我还在暑假中,在家也干不了什么,就背着半袋玉米同四哥他们去磨面。我们共五人,划着个六舱船向南而行。此时的前塘淀,清澈见底的水变成了滚滚浊浪,淀周边的芦苇,快被水吞沒了,露着个苇尖,起起伏伏,苟延残喘。好在没有风,船行平稳,,穿过前塘淀,又驶过聚龙淀就到了千里堤上的梁沟村。我们去的村是堤内的天门口,就在梁沟堤上房稀的地方倒旱坝。那时民风古朴,我们沒招呼,几个社员就帮我们把船拉到堤内。

在我们水庄,一向把堤内叫旱地。我的印象中,旱地看不到水,应该是庄稼的青纱帐,如今怎么堤内也成了汪洋?我们在堤内划船前行,船两侧,一块块庄田被淹了,显得比堤外还惨。此时我想到老人们的话,水火无情。以后才知道,这里的水是上游分洪的结果,不分洪,天津就有被淹的危险。

到了天门口,这里地势稍高,村里没进水,为防水患,村边打起了子埝。我们把船住在村西,扛着粮食到了四哥的朋友家。事前四哥已和这里联系好,这里给我们找下了两盘磨。我们四人都人高马大,磨面就不用毛驴了,自己推着磨。

我来到天门口,是我第一次到旱地,都是乡村,这里与水区格局、风貌迥异。宽宽的街,大大的院,黄黄的土坯墙,举目可见的牛羊骡马。最吸引我的是满村的果木树,桃树、杏树、枣树、梨树,蓊蓊郁郁,掩映着低矮的民房。枣子正是成熟季节,像一串串玛瑙,累累缀满枝头。我到这里的第一印象是,水乡之外的世界很精采。一位同来的弟兄说:“上地里就是好,宽敞大院,东一家,西一户,住着多豁亮!”但我却觉得,水区房屋拥挤,显出人与人关系的紧密,这里房屋疏落,也就显得人与人间关系疏远了。

在这里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就把带来的粮食磨成了面,这里距青塔很近,我们又赶了一个青塔集。那时,水乡人的经济条件比旱区好得多,在集上,我们像采购员一样买了不少蔬菜,茄子最多,足有一大筐。发大水的日子,水乡人是没有蔬菜可吃的,这趟出门,给家里带回面,带回蔬菜,会让家里人惊喜的。

返回的时候,我们还是在千里堤上的梁沟倒旱坝。船停在堤根,四哥吩咐我:“你去借张扁担,好把菜抬到堤顶。”我就从堤根往上走。堤顶有三间打斗的蓝砖房,门开在正中间。这里离我们最近,我决定到这家去借扁担。一边走一边想,见个老婆叫大妈,见个老汉叫大伯。正这样想着,我到了这家门前,院里没人,我一边说着“家里有人吗?”,一边迈进门。此房一明两暗,明间有个锅台,一位妇女坐在上面刷锅洗碗。我蓦地想到家里的嫂子们都刷锅洗碗,就说:“大嫂,有扁担吗借我们用用?”她抬起头来,我立即后悔了,她稚嫩的脸分明是位姑娘,我怎么叫起了大嫂?她抬起头,怒视着我,大概她看到我汗衫上的中学字样,不像个歹人,就沒发出骂声,瞪着我大声说:“沒有!”我羞涩地,灰溜溜地,狼狈地回到堤根,把过程一讲,四哥说:“像这种情况,都应该称呼大姐,姐弟永远充满胞情,不会有别的歪拿。人家是姑娘,你叫她大嫂,得不了好口味还是轻的,骂你两句,你也干挨着。”

哎一一,我太幼稚可笑了!我这个爱啃书本的人那天才明白,有些生活中的情理书本上是沒有的,要在生活中,在年长人以往的实践经验中学习,这样才不至于引起笑话,留下笑柄。

我们倒过旱坝,已夕阳西下,淀里风平浪静,两个太阳,一上一下,以水平面对称,出现在我们前方。船行劈水“哗哗”声,仿佛是几个人回归时愉快的歌声。对我来说,这次出淀虽是劳累,但让我长了见识,让我领略了淀外的风土人情,也让我向长者学到了人生路上的交往礼节。这次经历,虽时隔几十年,还是记忆犹新,就把它原原本本地写在纸上。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