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000|回复: 0

关于赵北口特色小镇规划的几点建议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571

主题

-1

回帖

2630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630
发表于 2017-10-29 17: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黑龙江哈尔滨
自从赵北口被列为特色小镇的消息发布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我们赵北口的父老乡亲们,更是每天都在畅想着未来家乡的样子。十二连桥是否能恢复?康乾行宫是否能重建?南阁、北阁是否能重现于世人面前?……
前者,与几个从事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员进行了交流,彼此交流了一些关于赵北口小镇规划的想法。静下心来思考之后,总结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引起规划设计者的重视,也期待与各位网友做以探讨。

一、理水是关键
赵北口特色小镇建设理水是关键,也应该作为整个规划设计的切入点。赵北口目前属于临淀村,或者叫堤上村,在村落西、南两面都毗邻白洋淀。然而,需要参考的是,赵北口在历史上其实也是环淀村,它的四面八方都曾被淀水包围着。赵北口东侧是方圆十余里的低洼地带,原来被称作老滩。这里在明清时期曾经是浩瀚的淀泊,民国以后逐渐淤浅,但目前仍存在零星的水域及河道,有些水域的面积还具有一定的规模。
在赵北口村南侧,现有一座溢流堰,长约550米,是由南进出赵北口的主要通道。溢流堰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白洋淀水位,把淀水截断于赵北口西侧。当白洋淀水位超出警戒范围时,会自动向赵北口东侧的低洼地带溢流,以降低整个白洋淀的水势。这条溢流堰在历史上对保护白洋淀确实发挥过作用,尤其是1996年,白洋淀水位高出溢流堰1米左右,洪水如瀑布般向赵北口东侧倾泻,方圆十几里的老滩顿成一片汪洋。
1.jpg
谷歌地图里的赵北口地形
我们再来看一下赵北口周边的规划情况,在赵北口东侧不远处就是已经明确的京雄铁路。而且,大广高速和即将要建设雄鄚快速路也将在赵北口东侧过境。那么,赵北口东侧的这片低洼地带便不再适宜作为泄洪区使用。因此,这条溢流堰也就失去了价值,应该将其断开,并选址在雄县张青口一带重建溢流堰,把辽阔的文安洼作为泄洪区域。
断开溢流堰以后,赵北口东西两侧自然会被淀水所包围,这对于赵北口小镇规划而言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件大好事。辽阔的水域不仅可以自成景观,也可以作为其他景观的载体。历朝历代的园林建设,往往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引水为湖,而赵北口在这方面却有着如此便利的条件。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应该拆除赵北口村南的溢流堰,恢复赵北口“溪村是处碧波环”的历史原貌。

二、恢复部分传统景观
赵北口特色小镇建设,营造观赏景观是必不可少的。相对营造一批全新的景观而言,反不及恢复传统景观要容易的多,且意义大的多。
明清时期,赵北口周边名胜景观密集,其中有“任邱六景”之中的“枣林晚渡”(在赵北口村南)、“十里荷香”(环赵北口村)、“长堤烟柳”(贯穿赵北口南北)等;还有“雄州八景”之中的“莲浦晴游”(在赵北口西北)、“柳溪垂钓”(在赵北口村北)、“易水秋声”(在赵北口村北易昜桥下)等。这些传统景观不仅在雄安地区深入人心,而且对于整个白洋淀历史文化来讲,也是意义非凡。
拆除赵北口村南的溢流堰,让淀水重新从西、南、东三面包围赵北口全村,也就为恢复这些传统景观带来了极大可能。而且,赵北口的这些传统景观皆为自然景观,无需过多的建设投入。如“十里荷香”即为环村皆荷花;“长堤烟柳”即为沿堤密植柳树;“莲浦晴游” 即为营造一片泛舟赏莲的水域。因此,恢复这些传统景观的相对成本会很低,但收获的效果却是极大的。
赵北口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它的知名度不仅仅限于雄安地区,它曾经是享誉全国的风景名胜地和文化圣地。明清两代,全国各地仕宦文人曾为赵北口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文章,被刊刻成书记录下来的就不下3000余首。因此,恢复赵北口传统景观不仅是抢救消逝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对于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大有裨益。
2.jpg
赵北口村南溢流堰

三、十二连桥的重要性
之所以强调理水和恢复传统景观的重要性,其重点还是强调重建十二连桥的重要性。
几乎大多数白洋淀历史文化学者都会认为,没有十二连桥的赵北口,不能称之为赵北口。在整个白洋淀地区,甚至整个冀中地区,十二连桥作为赵北口的标志称谓几乎家喻户晓。“十二连桥赵北口,天下大庙数鄚州”这句民间谚语,更是在明代中期已经出现,至今仍在广泛流传。而且,十二连桥在中国北方非常具有稀缺性,也极具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明清时期,赵北口十二连桥曾经与西湖六桥、扬州二十四桥等一并著称于世。
十二连桥文化内涵内涵极为深厚。它在元代时已有记载,明代时已明确为十二座,统称为“易昜桥”。据明代《任邱县志》记载:“易昜桥,在赵北口,桥十有二座,座每三五空,一则泄西南诸水,一则引西北之易流。”
明代著名书法家严嵩曾在十二连桥南北两端题写匾额,北侧为“燕南赵北、畿辅重地”,南侧为“宝土沃在、地界瀛洲”。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为广惠桥题写匾额“燕南赵北”。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为“赵北口村南第一桥”题字“丽景如苏”,该桥因此定名为景苏桥。清光绪时,直隶总督李鸿章为连桥以北牌坊上题字“碧汉曾红”。
十二连桥史上还有许多重要的碑刻,如御碑亭(又称皇亭桥)内立有康熙皇帝御制的《鄚州水淀记》碑。据史书记载,广惠桥边还有一座《御舟过广惠桥诗》碑,碑文为乾隆皇帝撰写,书法家梁诗正奉旨书写。除此之外,连桥北侧的易昜桥边还曾立有“惠我无疆”碑(相传为岳飞书写)、“燕南赵北”碑(宋代)、“雄县南界”碑(清代);连桥南侧的太平桥边还立有“顺水通津”碑(清代)、纪念李鸿章的“去思碑”(清代)等等。
十二连桥留下过大量名人诗词。不仅有康熙、乾隆等帝王,也有姚鼐、刘鹗、王士祯、袁枚、查慎行、纪晓岚等文学名人;既有刘基、严嵩等明代将相,也有李绂、阮元、方观承、周元理、袁守侗等清代封疆大吏;既有边连宝、檀振远、刘炳、王应鲸等当地学者,也有张幼学、汪学金、钱大昕、蒋熊昌等江南名士……诗词数量不下千首。
另外,关于十二连桥还有很多传世的绘画作品,如高晋的《南巡盛典图》、徐扬的《南巡纪道图》、周元理的《南巡经由直隶地方图说》、丁观鹏等人的《行围图》、钱维城的《恩周两淀图》、戴熙的《柳桥翠烟图》等等。以上皆为清代名家所绘制。
综上所述,十二连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宝库,代表着白洋淀历史文化的最高峰。民国时期,尽管国内政局混乱,军阀斗争,十二连桥仍然保持每隔两年大修一次。1935年,由宋哲元领导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对十二连桥进行过详细的勘察,并且拍照、记录文字存档。日军侵华期间,伪河北省政府仍然对十二连桥进行了连续8次修缮,因此解放以后得以完整的保留。上世纪六十年代,出于根治海河水患的需要,拆除了十二连桥的南六桥,建设了现在的溢流堰水利工程。再后来,由于政府疏于管理,加之村民随意丢弃垃圾的原因,十二连桥的其他桥梁逐渐被淤平,实为千古遗憾。
3.jpg
赵北口村西侧水淀
赵北口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应抓住赵北口历史文化的主流,而赵北口的历史文化大半体现在十二连桥上。如能恢复重建十二连桥,不仅可以为雄安添彩,也是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来自:赵北口记忆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