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这是清朝康熙皇帝巡游时写的一首诗,描绘的就是 白洋淀。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北距北京156公里,东距天津152公里,西距保定45公里,南距石家庄189公里,属京津冀腹地,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也是该地区较大的一块湿地。 西晋时的左思最早在文字中记载了白洋淀,不过白洋淀那时名叫掘鲤淀。隋唐时期,白洋淀变化不大,宋时为了抵御契丹,对淀泊进行了改造,此时白洋淀叫白羊淀。1517年,杨村河决口形成泽国,人们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 目前的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水面大沽高程10.5米),跨河北省沧州市的任丘,保定市的安新、高阳、雄县、容城,其中85%的水域面积在新安。白洋淀总流域面积为31199平方公里,大小淀泊143个,沟壕3700条交织错落,百亩以上大淀99个,尤以同口附近的白洋淀最大最著名。 史书记载,白洋淀解体分化出的天井泽、阳域淀、边吴淀、涝淀等,都已先后消亡,有的保留地名,有的都是连名称也消失了,只有白洋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作用,加之人类开发治理,人们除了在史书中和它治理,得以保留至今,这不能不说是白洋淀的性幸运。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假如白洋淀消失了,人们除了在史书中和它相遇外,便不会想起它、记住它。它的前世充满了沧桑。 那么,今生的白洋淀又如何呢? 独特的地理环境,必然给白洋淀带来独特的生态物种。在白洋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一直是白洋淀人的骄傲。但是,自然的沧桑也会从动植物种的变化。1933年调查,白淀鲤科雨类有12种,1940年有鱼类25种,1949年有30种,1958年有17科54种,1980年减少到14科40种。1988年淀区重新蓄水,目前淀里共有鱼类18种,以鲤、鲫、鲢、鳙、泥鳅等为主。 水生植物在白洋淀内也很丰富,在正常年份,淀内一般水深2米~3米,淀底为黑色淤泥,水体平静,光照充足,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浮游植物也是白洋淀生态物种的一大家族,它们大部分是鱼类良好的饵料。 说白洋淀的动植物不能不说那些可爱的鸟儿。淀区内原有鹤、鸳鸯、鹄、鹈鹕、鸨、白鹭等。20世纪50年代调查,有鸟类11目19科26种,70年代后随淀区环境变化,一些珍贵鸟类逐渐减少,1983年基本干淀后,珍贵鸟类濒于绝迹。1988年重新蓄水后,水禽种类不断增加,现在有斑嘴鸭、水雉、大雁、野水鸭、白鸪丁等珍贵鸟类。其中,黑水鸭鸡长年留居淀里,数量众多,给秋、冬季节大量鸟类南迁后的白洋淀增加了不不少动感与生机。 自然变迁对白洋淀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人为的因素对白洋淀的影响更是致命的。干旱与污染是困扰白洋淀的两大难题。对于污染,河北省下大力气进行了整治。2002年,白洋淀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总面积9740公顷。笔者曾多次到烧车淀核心区、位于同口的小白洋淀核心区进行考察,这里淀水清澈透明,一眼到底,水草绿绿的在淀水下摆动,成群的鱼儿在水草间穿过。微风吹来,芦苇声声,小鸟翔集,水鸭浮动,完全是一个怡然自得的清纯世界。 当然,淀区湿地内野生动植物恢复生机,离不开水的补给。自1991年开始迄今,白洋淀先后进行了20次应急调水,累计补水12亿立方米。2009年10月20日,黄河向白洋淀补充的2亿立方米水开始流动,11月3日,经过399公里的跋涉,黄河水开始汇入白洋淀。 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黄河离开白洋淀,使白洋淀缩小、解体,现在却又引黄河水来补充白洋淀,解救白洋淀面临的干旱了。 “鱼儿,开始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燕啊,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在白洋淀群众中的歌谣,歌颂雁翎队的功绩,为古老的白洋淀增加了令人向往的意味。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荷花淀”派开山鼻祖孙犁的笔下,八路军战士划着小船出没在芦苇荡、荷花从中,英勇打击日寇的故事,更给白洋淀添加了美丽、神奇的色彩。白洋淀是华北明珠,这块湿地也号称“华北之肾”,经过治理,一定会恢复孙犁笔下优美的神姿,以天然美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稿件来源:《森林与人类》2009年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