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骨顶,秋鸭子,馋媳妇直流哈喇子。”这是流传在白洋淀的一句俗话,意思是春天的骨顶最肥美,秋天的野鸭更好吃。 骨顶鸭子是白洋淀野生鸟禽的代表,老年间,人们还躺在被窝里的时候,常听到房顶上空响起呼呼的风声。老人们说:骨顶、野鸭来了。好奇的孩子们提拉着裤子趿拉着鞋跑出屋,仰头用手指点着:“野鸭群!”“骨顶阵!”成群成片的骨顶、野鸭乌云般飘过,遮蔽了太阳的光辉。 野鸭、骨顶属于候鸟,每年春天来白洋淀繁衍生息。雄性的野鸭又叫“大绿头”“大红腿”,脖子上有白圈儿。雌鸭体型相对较小,全身羽毛以深褐色为基调,点缀着暗黑色的斑点,胸腹部有黑色条纹。这种野鸭非常像白洋淀人工饲养的麻鸭,其实它们本来就是麻鸭的祖先。野鸭夫妇一般不搭窝,选择苇滩、草窝儿偎下来就产蛋,野鸭蛋比麻鸭蛋略小一些,也是淡青色。夫妻们对孩子身上不是很亲,经常撂下窝里的蛋到处去采食,吃饱之后才回窝看护。 骨顶全身一码儿黑,仅嘴巴和额中为白色。繁殖期雄性之间相互追打争斗,胜利者与雌鸟搭窝产卵。骨顶窝总是就地弯折芦苇为骨架,以蒲草做铺垫,堆积一些小段芦苇或草茎做巢。骨顶窝就像一个圆台,被弯而不断的芦苇牵扯着,不会被水流冲走;还可以随着水面儿升高降低,不会被水吞没,真是个天才的建筑师。骨顶蛋儿稍大于鹌鹑蛋,浅灰的底色上略带绿色光泽,表面布满棕褐色的斑点。与野鸭比较起来,骨顶就更注重亲情,孵鸟、喂雏这些事都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 野鸭和骨顶喜欢栖息在芦苇荡和长满三棱草的滩涂里,总是群集着采食,喜欢吃小鱼、小虾、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的嫩叶、幼芽。它们对于白洋淀人来说,有时是飞来的灾难。春天骨顶群会一夜间把水田里的庄稼全部拧断,甚至绝产绝收。秋天野鸭群会伺机把即将收割的稻田作践得一塌糊涂,让辛苦了半年的农民恨得牙根儿疼! 逮骨顶和野鸭的网统称为鸭子网,用粗丝线织成四指宽网眼儿的网片儿,网片儿宽约三尺,长约十丈。网的两侧穿上网纲,有了网纲,才能“纲举目张”。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初春,正是骨顶野鸭回归时节。冰封了一冬的大淀里水草肥嫩,各种底栖、软体动物和小鱼小虾多得是。鸟禽们经过千里迁徙来到白洋淀,饥肠辘辘,迫不及待地享受“自助大餐”,哪知道一不小心就会跌入猎人的陷阱! “划鸭子网”是行话,就是在水中布鸭子网。划网之前先选地,淀区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各种水生植物的分布不同,猎人会根据水鸟的食性来选择布网位置。野鸭爱吃“红心苲”,骨顶爱吃“人吃苲”,野鸭和骨顶都喜欢吃小田螺、小鱼小虾等活食。在环境安定、饵料丰富的地方,发现有野鸭或骨顶采食的痕迹,就是最好的网捕猎场。 鸭子网和渔网下法不一样,渔网下在水里立着,而鸭子网是平铺在水面和水底之间。先在水中插一根竹篙,把一根与网等宽的小竹竿儿叫“小横头儿”绑在网头上,网被撑开,然后把小横头儿吊在竹篙上。划船倒行,叠放在船上的鸭子网被倒入水中。每隔两丈远,加一根小横头,让鸭子网保持平展状态。下完一条网,在网末尾绑一根小横头,吊在插在水中的竹篙上。再把水中的网通体整理一下,把网上所有小横头的两端,都固定在插入水底的竹签子上,这叫做安“网掌子”。逮野鸭的网高出水底一尺的样子;逮骨顶的网高出水底一尺半左右。划好的网都在水面以下,水面上没有任何痕迹。 迁徙而至的野鸭或骨顶群,白天在苇塘、草丛里活动,夜间到淀泊中觅食。潜入水底采食,前行一段儿后想浮出水面,一抬头扎进网眼里。早晨猎人划船来到网地,从网上摘下猎物,多的时候能逮满满的一船。 说明:本文所记述的都是老年间的旧事,如今人们动物保护意识增强,白洋淀一带再也没有捕猎水鸟的现象了。 (稿件来源:微信公众号“白洋淀历史文化研究院”《记忆中的白洋淀捕猎划鸭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