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里有一个小水村叫邵庄子,这个村现在还留存着一门老手艺——刨(páo)笤帚。 笤帚是家居必备的清扫工具。有扫地的,有扫炕的,还有扫粮食的。现在我们常见的笤帚很多都是塑料制品或者化纤制品,而过去的笤帚都是以植物为材料的,南方一般是用竹子、棕麻等,北方平原旱地一般用高粱穗子、黍子穗子等,而在我们小时候,白洋淀水区制作笤帚的师傅们则就地取材,用淀里盛产的芒子穗子和芦花穗子做材料(“芒”,白洋淀地区读作wáng)。 芒子是白洋淀里一种水生野草皮条所结的果实。皮条茎叶都是扁扁的,常与较低矮的芦苇混杂在一起生长,它的植物学名称是“菰草”。 芒子(图片来源:白洋淀老者的新浪博客) 皮条晒干后铡成小段,用碾子碾成面,做大牲畜的饲料,人也可以食用。皮条的果实呈穗状,被称作芒子,芒子晒干后,经碾轧加工成芒子米,也可进一步制作成芒子米面,均可食用。在过去遇到灾年,粮食短缺,皮条面和芒子米可救过不少人的命啊!当地民谚曰:“白洋淀有三宝——芒子、鸡头、老菱角”。芒子米,籽粒细长,两头尖尖,颜色黑黝黝的。过去假如有的小孩子不经常洗脚,大人笑话孩子就说:“看你那俩脚,黑得跟芒子米一个色儿了,快洗洗去。”芒子也是鸟类、鱼类喜欢的食物,以水草为主要食物的鲢鱼、鲂鱼常碰撞皮条,把芒子撞落后食之。加工芒子米后剩下的穗子就成为刨笤帚的好材料。
芒子米(图片来源:白洋淀老者的新浪博客) 芦花是白洋淀人们制作笤帚的另一种好材料。刨笤帚用的芦花要在芦苇没有完全成熟、芦花没有飞毛的时候采摘,不然做出的笤帚是会掉毛的。 邵庄子村的笤帚师傅就用水区常见的芒子穗子和芦花穗子制作笤帚。他们把制作笤帚的过程叫“刨笤帚”。王老赛就是一位技术娴熟的刨笤帚师傅。刨笤帚的整个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步,准备材料。把高粱穗子的秸秆部分用碌碡碾破,然后潲水闷一段时间,这样高粱穗子柔顺不易折断。 第二步,绑扎。这是刨笤帚最关键、最核心的步骤。用专用工具“蹬子”和细铁丝(或细绳)勒绑扎制。蹬子的一端能用双脚蹬踩,是一节短木棍;另一端围在腰间,是由较粗的弧形的木棍与皮带(或结实的厚布带)围成的环状物;腰间的木棍与脚蹬的木棍中间用一根较粗的金属油丝绳(或较粗的结实的尼龙绳索等)连接。 刨笤帚的工具:蹬子、剪刀、镰刀(王占良 摄) 先将蹬子围在腰间,再将一小把高粱穗子用油丝绳缠绕住,用双脚一蹬,油丝绳就把高粱穗子的秸秆部分勒出一道环形的辙痕,这时沿着油丝绳把高粱穗子往脚部推,把细铁丝头儿压在油丝绳勒住的高粱秸秆辙痕的位置,在细铁丝的适当的长度处用牙叼住,再沿着油丝绳的方向把高粱穗子往腰的方向往上滚动,这样细铁丝就被绑在了高粱秸秆上,把细铁丝的头拧几花儿,从长铁丝上剪断,为了避免使用笤帚时扎手,要把细铁丝的头扎到笤帚把儿的高粱秸秆里去。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小把(bǎ)儿”,以此方法制作五六个“小把儿”,再把这些“小把儿”按照上述方法绑扎在一起。有些还会安上一个木棍或竹棍,把笤帚把儿加长,这样扫地时就不用弯腰了。
王老赛刨笤帚(王占良 摄) 第三步,刮削剁。用刀背等工具把高粱穗子上的高粱帽子刮掉,这样使用时就不会掉高粱帽子了。再用刀削平笤帚把儿顶端、剁齐笤帚苗。一把笤帚制作完成了。
笤帚(王占良 摄) 过去邵庄子村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就是到京津保一带卖笤帚。绿莹莹的王子笤帚和紫花花的芦花笤帚很受这一带老百姓欢迎。 由于邵庄子村刨笤帚很出名,这个村的孩子到姥姥家去时,姥姥村的人们总是逗他们说:“刨大笤帚的来了!”甚至还给邵庄子村杜撰了一些有关刨笤帚、卖笤帚的段子来打趣他们。经常说的一个段子是:邵庄子村的人到天津商店里买座钟,最后非让售货员饶给一块表。售货员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们卖笤帚时还饶给人家个炊帚呢!小时候听了外村人对我们的这些调侃话,自己总感觉很是不好意思。现在想来,人家说这话也并不带有什么恶意,甚至还有对我们这门手艺些许嫉妒亦或是羡慕的成分在里面,而且也反映出我们村刨笤帚这门技艺名气很大。 现在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每当看到平时已经不太常见的植物材料笤帚,就会想起我的家乡,想起那些刨笤帚的师傅,想起我的那些父老乡亲,心中就会升腾起浓浓的乡愁。 参考文献: [1] 白洋淀三宝——芒子、鸡头、老菱角.安新县人民政府网站,2016.12.13 [2] 荒年的食物(六)菰草和蒲棒根.白洋淀老者的博客,2018.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