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370|回复: 0

游五台山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29

主题

0

回帖

9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5
发表于 2018-1-23 15: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黑龙江哈尔滨
去年秋天,我有幸游历了五台山。那天上午,我们一行五人走进了五台山密林环绕的圆照寺。

圆照寺,原名普宁寺。明永乐年间寺院重修,改名圆照寺。这座寺院占地1·26万平方米,计有殿堂、房屋80余间,巍巍壮观。

走进圆照寺,很快来到大雄宝殿。只見宝殿外墙角下,嵌有文殊菩萨化装贫妇模样的石碑一一贫妇肩背一孩,手拉一孩,身旁有一犬,图上镌刻着四句偈语:“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吾超三界,却被阿师嫌。”(传说文殊菩萨化作贫妇乞食,被斥责后,即在圆照寺上空显示真容,故在此处立碑造像以记之)。

再往里面走,是石板铺成的小路,走在上面,忽然听到有人高歌。这未曾听到过的歌词立即吸引了我:“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少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忧愁与烦恼。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花前月下且高歌,矜狂莫把高楼倒。世上钱多花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白头早。请君细点眼前人,或疾或迟埋荒草。累累坟茔连成片,清明时节后人扫。”

这是佛门之地,这歌声对我来说是新奇的发现。声音宏大、宽扩,情调挚厚、深沉,无音乐伴奏,仿佛也能飘到云霄。我驻足侧耳细听,品味着那富有人生哲理的唱词,像是聆听着对人生的精辟见地,对世间价值取向的通俗阐述。

人生不满百,转眼即白头。在人生中,还离不开一次次挫折、烦恼的折磨,道出了人生的艰辛。人之常情,往往喜欢追求权、财,但多成泡影;侥幸达到心愿,也“落得自家白头早。”不能说这不是洞察人生的一家之言。

我们几人循着歌声走去,高歌之人,是圆照寺的朗云大师。只见他身披袈裟,须髯花白,两眼闪着睿智的光芒。此时,我就有点困惑不解了一一在我的意念中,和尚出口就是“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怎么佛家的歌充满人生哲理?

这是我到五台山游历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游圆照寺,让我对佛教有了一种新的看法。

小时候,在村里听说哪家有烧香念佛的,就认为这家人愚昧落后。那时的社会氛围是,树立科学观念,反对迷信思想。以后在学校学习政治,才在理论上认清,一切宗教的基本特点,是信仰并崇拜支配世界的超自然力量,即神的力量。

宪法规定,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的自由,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我对宗教怀有戒心,怕成为唯心论者,就总是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远。

随着对知识空缺的填补,我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三教九流,三教即儒释道,释者佛教也。佛教教义本身有些是荒谬的,是无稽之谈,例如,天堂地狱说,人的生死轮回说,因果报应说。也有些艺术品,宣扬夸大了其中的荒谬,例如,《西游记》中悟空一个斤斗十万八千里还没离开如来佛祖的手心,就宣扬了佛的超自然力量。一些艺术作品,夸大佛教的荒谬面,就使佛教愈加失真。

其实,《佛经》中的如来佛祖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他是古印度一位王爷的儿子。他创立的佛教,在大千世界上,也是一种人类文化遗产。现在不少国家的大学设立了佛学院,说明佛学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已得到广泛重视。《佛经》反映的内容,良莠夹杂,瑕瑜互现,除了糟粕,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佛家的处世态度,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

佛家认为,做人应尽人道,欲尽人道,宜化解争执,修己安人,祥合社会。

人生在世,应以慈悲济世为准则,布施利他,周济穷人,广行功德。显然,这和社会上倡导的扶助弱小,缩小贫富差距是吻合的。

对人要一视同仁,让慈光普照。对有钱有势者,不趋炎附势,也不疏远忌恨,视此乃人生一时之状貌,平淡无奇。对穷人,对失意者,既不轻慢,也不冷落。有财力,力所能及济之,无财力,予以提醒、规劝,辅其敬业成就也是无量功德。这之中,劝人要去掉忌妒心,不要与人攀比,要以善意面对周围的一切,这些正是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因素。

佛教起源于印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之信也罢,不信也罢,佛教早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宗教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虽宣扬了唯心主义和剥削阶级思想,却依然是一项人类文化遗产。摈弃其中荒谬的无稽之谈,吸取有益的部分,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美好的明天,并非没有裨益。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