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021|回复: 0

水乡散记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111

主题

0

回帖

47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77
发表于 2018-2-7 17: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南宁
晚秋的月亮是最清朗的。尤其是在静静的淀水上面,更显得它明媚光彩。

月的柔光在水皮上漂荡,金黄黄地映成一条胡同,那里边有白色的云影和一个圆圆的风圈。

快到村岸时,便看见一片黑压压的渔网,晾在架子上。微风吹过来鱼腥气味。从网右侧,划出一只小船。划船的是个上年纪的人。我还没看清他的脸庞,船上的人就抢先说:“这不是?这就是老豪啊!”同行的那人小声告诉我:“我们这一道上,讲叨的就是他啊。‘闻名不如见面’,就是这么个干巴瘦的老头。你看在高阳文化馆里画的那个老头像他吗?”

经他一提,我脑子里又闪过贴在文化馆门口的那张画来:一位老人,在水上正领导着人们打网,日光把他的脸晒成酱赤色。他光着背,紧张地招呼着人们快快撒网,一条条的大鱼扑上来了。他那兴奋劲头,表现得非常突出……

“你见了我爷爷就认识了!”坐在我身旁的小姑娘荷荷也对我说:“他那长相好认,黑瘦、长巴脸、两个黑眼,亮闪闪的。眼珠常常凸凸地转,那是看鱼养成的习惯。”她们还告诉我说,他从成社以来,就把拿鱼的手艺儿全贡献出来了。这么宽旷的大水,他能看出哪儿鱼多,他那拿鱼的法子,更是锦囊妙计。他成了全社的台柱子。听这样一说,我就更加注意起这位老人来。

他和船上的人搭了句话,就一个人默默地围着网看起来,翻翻这,扯扯那,一边咕噜着:“好家伙,这么大的窟窿!多大的鱼不跑掉?咳!这是谁?使网就像吃网!”

不用问,他是在细心地检查这些网哩。用了一天的网,说不清哪儿就会有漏洞。跑了鱼,这不能不是社里的损失呵!

上了岸,我就住在荷荷家。

荷荷的娘抱着一缕破好的苇眉子,从场院里回来。

“晚上还织?”

“不!”荷荷的娘轻声笑了:“晚上把这眉子润上,明天才织;晚上得织网,在灯下。”

荷荷蹦跳着跑来,红领巾拂着她的嘴角。手里拿块红高粱饼,饼里夹着葱叶和小鱼,吃得挺香甜的。

“走!”她拉着我的手,“熟饭了,有小鱼,你不是愿意吃吗?”

“大丫头子了,还是孩子气,学稳重点!”荷荷的娘说,一边就走入西厢房。

吃了饭,荷荷领我到一间低得碰头的小屋去。她临走对我眨巴着眼说:“你先睡吧!我爷爷半夜才回来,你甭等他,他事可多哩。刚才社长老会叔叫他去分棉衣——就是赈济来的那个……”不说完,就又做个鬼脸,隔着门帘缝儿说:“你看书,是不?我不打搅,我也有事儿,得帮娘织网哩!”说完,脚步象敲小鼓一样“咚咚”地跑了。

这是一间小跨屋。屋子被大水冲倒又盖起来了。屋檐上的苇缨子的黑影,投在有月光的窗纸上,在微微地摇动。我点上灯,整个小屋便笼罩了昏黄的光。北墙上,挂着一张旋网。网上还沾着一两个干巴小鱼。小鱼头钻在网花外头,凸着小黑眼儿,还像想挣扎逃掉。在网下面,放着一双打鱼穿的皮靴子。炕上铺着羊皮褥子,我坐在上面,觉着鼓膨膨的,掀开一看,原来是个小旧本子,上面还写了满幅的字。“噢,还学习!”我心中赞佩。

“嫂子!”忽然院外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把梭子给我。大伯非要把网补上不行。分棉衣专等他哩!”边说边进屋去了:“大伙都说他是‘公德老’——让他去挑头一件。可他说:‘网不补上明天就误了下河,分衣不着急,让别人先分吧!剩下的我再要。’叫我来拿梭子,他还等哩!穿个小夹袄,多冷!”

“天晚了,还看见补哇?”荷荷娘说:“要不,我去!”

“甭!”进来的那人说:“他说在月亮地里能看见。你知道,他那是有名的‘千里眼’,一丈深的水能看见鱼浮!”

“那就快去!”荷荷娘带笑地催促:“给你,再拿点饽饽,老人这时候还没吃饭。一天就光为‘你们’社里的事了……”没说完就忍不住笑起来:“社长,你说不是吗?”

“那是‘实打实’的话。”社长说:“你不知道我们下钩拿鱼的事呢!大伯白天忙一天,黑价也不困。我们年轻的可抵不住劲儿了,都困得打瞌睡,他给说笑话,也不行,都睡熟了,后来叫铃铛吵醒了。一看,大伯在水里正捉着一条一人高的大鱼呢——捉鱼捞钱,咱社全仗着他哩。”

“快别说了!他等急了。”荷荷插嘴说:“叫我爷爷在船上挨冻,你倒跑到屋里取暖,像个社长吗?”

“喝!你这个小社员,学‘大人吃瓜’呀!”社长逗趣,“白天,上学,晚上学织网,五更搂树叶,这个勤俭劲儿真比不了。跟你娘才象一个模子脱出来的呢!好,我走了。”一阵脚步声跑远了。

我不由得走出来,看了看荷荷她们织网。荷荷娘告诉我:他们社跟别社挑了战。全社分了工。男的打鱼、织布;女的编席、织网。信用社贷给一批款,让专门搞副业救灾。

很晚很晚——我睡了以后,一种“索索”声把我惊醒。我发现,老人正拿一件棉袄盖在我被上。眼睛慈爱地看着我。我一时没说出话来,心里热乎乎的,嗓子被什么东西哽住了。

“怎?醒了。”老人温和地微笑,一面低下头去,低低地说:“一个被子冷点,外面要变天。你们出门在外……这么远,把棉衣送来救济俺们,自个倒挨冻,叫人怎过意?”

“不。”我光着膀坐起来,热情地说:“棉衣是咱全国各地人们捐献的,他们都结记着咱们这些水灾区的人们,希望咱们吃饱穿暖战胜灾荒……大伯,你分了一件吗?”

“我去的工夫就分完了,这是社长给留的。我的意思,是让别人先穿上,我呢,什么早晚。”大伯抽着烟,慢慢地但很严肃地说:“大伙净结记咱们,咱也得常常把大伙挂在心上呀!”

我心里思索着这句话,很想和大伯谈谈。但又很愿意让大伯赶快安歇——他劳累一天,是多么疲乏啊!

老人睡了,我却再也睡不着,回忆着许多事情。

夜半,外面起了风。院子里苇叶子“沙沙”地响,窗孔吹进刺骨的寒风。我担心社里会因为有风而不能打鱼。这时,大伯机灵地醒了,披上衣裳就往外走,高兴地说:“淀里有风,瞧闹好鱼吧!你睡吧!离天明还早哩。”

我听着老人家的脚步声,由近而远。然后,是谁家的篱笆门儿开了,接着又是一家的门栓在响。淀里,传来一声声清亮的水鸟鸣叫——处在水乡的村村庄庄,迎着黎明醒来了。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末写于教台村

(稿件来源:冯健男《荷花淀派小说选》第243-246页)

(题图 朱金长摄)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