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润彪
新安城毗邻白洋淀,上达保定府,下抵天津卫,是津保内河航线重镇。新安城四面环水,河多、桥多、淀泊多、沟濠多,有“水城”之美誉。城外东南与河淀相依,西北沟濠与埿水相通;城内四隅河塘和陆地相连,形成水陆参半的地理特点。为便于供水、排涝、防洪、交通、航运等,自古以来新安就建有诸多水利设施。
在众多水利设施中,新安城外有两处水闸,分设在东、西关外。东关的水闸有两座,位于东关码头河道以南,分设在东、西两条河道上,大闸设在小闸以东(今东关码头以南),为东北-西南走向;小闸设在护城河上,为南北走向,俗称“护城河闸”或“船闸”,以设计精巧、应用广泛著称。西关的水闸,设在护城河西南处。
东关大闸为单孔水闸,横跨30米宽的河道。在河道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高出闸台6米多的闸室(房),为方形砖石建筑,直径3.9米。闸室为红色机砖墙体,有门一处,便于执勤避雨,外侧设钢筋悬梯便于攀登。闸室之间为闸口。闸口于闸室处设置石质闸板凹槽,闸板为铁木结构,宽约7米,通过顶部手摇升降机械控制,能够自由升降。关闭时挡水,开启时过水,可以有效控制水位和调节流量。船闸闸箱南北长200米,为水泥砖与砌石结构,闸底表层用条石,闸内中间两岸及河底铺设水泥异形阴顶砖。两岸每隔5米设对称拴船石桩,便于大型船只停靠。整个水闸采用梅花形柏木桩打地基,然后用红粘土逐层夯实,并铺设汉白玉条石,保证稳定、坚固。
东关小闸是九孔水泥闸,东西两侧为八字形砖石结构墙体。闸墩为钢筋水泥及石料砌筑,两头尖尖,利于过水,闸墩与闸墩之间有凹形石槽和闸板。中间设一4.52米大闸孔,可通行对槽船;两边各有4个2.9米小闸孔,便于小型船只通过。闸口流水潺潺,河内鹅鸭戏游,夹岸绿荫笼波,往来舟船如织。
东关水闸为1941年日本侵占新安时所修。水闸建成后,在航运、灌溉、蓄水等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同时水闸扼守水路咽喉,日军于此设卡盘剥过往船只,检查来往运输物资。
历史上,保定至新安的水上运输,经望亭、东安、御城、刘家口、膳马庙、安州入藻苲淀达新安,舟楫往来,舳舻相接,樯帆如林,十分繁忙。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保定至新安水位落差大,为防止急流宣泄,保持适当水量,设闸调控水位和调节流量,以便水运船只畅通。保定至新安府河航运设新闸、刘守庙闸、下闸、莲花闸、东安闸、新桥闸、膳马庙闸、安州闸、寨头闸、南刘庄闸(旧称太平闸)、新安闸等多个水闸。当船只下行时,先将闸与闸之间(俗称闸箱)充水,待闸内水位与上游相平时,开启上游闸门,让船只进入闸箱,随即关闭上游闸门;然后闸箱放水,待其降至与下游水位相平时,开启下游闸门,船只出闸。上行时则相反,船闸需设专门充水、放水系统及操纵闸的设备。
新安是津保内河航线重镇,通过水路可促进天津、保定两个城市的物资交流和周边县域的物资供应。东关码头,卸船的、装船的,日夜不停。每到夜幕降临,几十条船只停靠岸边,汽灯高挑,照得通明。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些船大都是从天津、保定运来洋广杂货、食盐、布匹、煤炭、灰石、生活用品等。新安的芦苇、苇席、苇箔,通过府河运到天津、保定。民国时期,天津大红桥码头有一个大货栈,是漾堤口杨树礼所开,保定刘守庙设有分号。船只把运来的货物卸下来,再从新安运走苇席、水产品储存于货栈……那时,最大的货船有载重几十吨的。为了装完船能顺利驶进正河道,在东关设一水闸,待装货物的船驶进府河后,把一道道水闸放下,以提高水位,船装满货物,再把水闸提起,货船顺流而下,驶进河道。如此驶进驶出,日夜不停。旧日的东关码头,河水清澈鱼虾跃,蜿蜒往来帆樯接,给百姓、船工提供辛苦谋生的饭碗。
据民国十一年(1922年)伊人镜编辑的《新安乡土地理历史》记载:“新安有六大家,富雄于乡,易阳朱氏产业,升平杜氏粮业,杨氏丝业,管氏金业,桑氏参业,董氏商业,自民国以来,由于政局多变,旅京各业日渐退缩。独有董氏较盛,于奉天、吉林、上海等处又合办轮船公司。自然新安物资大为开彩,日渐增多,新安成为舟舶云集,车马夜达,于地方大有裨益”。充分体现了新安水路繁荣景象。
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军占领天津,不久保定等地相继沦陷。水上运输因停顿日久,一切局务,“均无负责之人,无法接收”。而急于扩大侵华的日本侵略者,便急不可待地把控制水上交通作为首要目标。
日军侵占新安后,四关四门设立了岗楼,四角城墙修了炮楼,城内外戒备森严。同时在东关、西关外修建了水闸。津保航线的新安至保定府河一道道水闸牢牢地被日军军事管控。一是实行“船团运输”。出于防范和便于管理的需要,将十几艘民船组成“船团”,派重兵武装护送运输。二是一个船团,一般有一至几艘拖轮和几十艘木船,由日伪河防大队联合武装押送,将军用物资由天津运往保定,将掠夺的物资又运回天津。虽有日军押送也常遭到抗日军民的袭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水上武装---雁翎队痛打包运船的故事。
白洋淀十年九涝,1963年后,为了根治海河,上游修建水库,下游修建白洋淀枣林庄枢纽工程,津保内河航线停运,水闸也失去了作用。
当年东关水闸的景色可说是独特而迷人。清晨站在城墙上,临淀远眺,感受烟波浩渺,鱼帆点点的岸边美景;傍晚漫步在水闸上,看着那过往船舶,炊烟缕缕,饭香撩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记得我上小学时,曾多次到小闸去玩,旁边的泥土是红色的,粘度高,是儿时刻模子取泥土的好去处。大闸与大闸之间的那段河,两边岸坡及河底铺有异形水泥砖,水底平坦,河的中部也就齐胸深,一般不会淹到人,暑假中与同学结伴来此戏玩,是我常去学习游泳的好去处。
六十年代,我在东关外漾堤口的安新县造纸厂工作了五年。那时的漾堤口四面环水,我居住在县城,来回必须坐船,工作时间是昼夜三班倒。为了便捷,我们在大闸闸室与闸室之间上下设了两根钢丝绳,上边用手扶着,下边用脚蹬着,一步一步移动。然后步行沿河沟边、穿芦苇荡到造纸厂上班。五年的时间里,每天日夜上下班都是从大小闸穿过,所以水闸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给我留下深刻记忆。
当年的护城河面比较开阔,水也比较深,闸下终年河水奔流,清澈见底,水质清冽甘甜,可直接饮用,是新安居民打水的好地方。码头之南与小闸岸边停泊着大大小小的各种船只,如对槽、舿子、大五舱、六舱、四舱等,人来人往,喧嚣杂乱。
随着时代的变迁,1981年东关码头东移,另修大堤增加东环城路,运输车辆可以通过走环城路避开拥挤的城区道路。东关护城河废除,东边大闸被拆除,西边护城河的小闸被淹没。至此,新安水闸结束了历史使命,成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画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