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地面以水体为主,“水落则洼淀分明,水涨则互连成片,”[1]水域间有苇田、台地、沟壕、村庄,沟淀相连,淀淀相通,网络密布,纵横交错,景观独特。
白洋淀水域总面积约366平方公里(大沽高程10.5米时),包括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其中,
白洋淀本淀面积居诸淀之首,故总称
白洋淀。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最重要的淡水湖泊和缓洪、滞沥的大型平原洼淀,素有“北国江南”、“北地西湖”之美誉,有“华北明珠”、“华北之肾”之称,是国家“5A”风景区,每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各地的游人来此参观休闲娱乐悠游,但
白洋淀名称的由来许多人并不清楚。
一、“掘鲤淀”
白洋淀是河北平原北部古湖盆地的一部分,第四纪全新世期间,自然景观上主要表现为太行山冲积扇前缘以及今
白洋淀区域以南的滹沱河和以北的永定河两大冲积扇之间的低湿洼地。进入人类历史以来,战国以前,河北平原人烟稀少,河无堤防,水无拘束,水域漫漶。战国燕赵以南易水为界,燕南长城即沿河北岸修筑,也即缘
白洋淀-文安洼-子牙河修筑的长城堤遗址[2]。据《周礼》载,“其川虖池、呕夷,其浸涞、易”,即涞、易二水的下游有蓄水湖泊,“易水又东,埿水(渥水)注之,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即大渥淀、小渥淀),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埿洞口(即渥同口),水侧有浑埿城(即浑渥城,今
安新县),易水径其南东合滱水……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易水迳(安次)县南鄚县故城北,东至文安与滹沱合”[3]。这正是南易水流经
白洋淀区,葡连诸淀,贯通西东的实际情况,但由于自古河道划分并不清晰,因此史籍多以燕“长城之南,易水以北”[4]称其地。西晋时期,左思游历各地,“至于山川之倬诡,物产之魁殊。或名奇而见称,或实异而可书……其中则有鸳鸯交谷,虎涧龙山。掘鲤之淀,盖节之渊”,“掘鲤淀,在河间莫县之西。淀者,如渊而浅也。”[5]西晋鄚县属河间国,鄚县在今任丘市北,即掘鲤淀在今任丘市西北鄚州之西,也即今
白洋淀的地理位置,后代所记多沿用此说,“易水在(鄚)县北二十里,俗名掘鲤淀。”[6]“掘鲤淀在任丘县东南,县有滱水,后枯涸,惟博野县铁灯竿河口为水冲决,流经河间城下,东北流入县境,聚而为淀,遇霖潦则淀溢,《唐志·莫州》有九十九淀,此其一也。”[7]掘鲤淀所在位置无误。左思初次至此,见洼淀相连、鲤鱼欢跃、漫漶东流的“倬诡”景观,名之曰“掘鲤淀”,一直沿用至今。
二、“西塘”与“白羊淀”
自北宋至明嘉靖以前,今
白洋淀称“西塘”。相对于天津一带的淀河洼地,由于雄州、霸州以南水域相连而被统称为“西淀”,但经历了唐末五代宋初百余年气候干寒时段后,“雄霸之间……二州塘水不相接,因名东塘、西塘,二塘之交荡然可以为敌骑归路,遂置保定军介于二州以当贼冲厥,后开道不已,二塘相连,虽不甚浩渺,而贼路亦少梗矣。”[8]虽然此前“何承矩筑堤储水以限戎马,则引滹沱为塘泊”[9],“自保州西北沈远泺(今满城东北,徐水西南一线),东尽沧州泥沽海口,几八百里尽为渚潦。”[10]使东西二塘被人为的连为一体,但整体上呈“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11]状况。因此,当宋辽对峙逐渐趋缓,地方官着力营田植稻以彰政绩,上游河流泥沙不断淤抬,至景德前,二塘之水已“不相接”。“塘”,与“陂”相应,是典型的人工围堰,此后有关西塘的记载也增添了更多社会生产生活的内容。至元年间,“塘水利溉民田甚广”,“西塘之陂,无水旱虞,非陂得岁,食我惟渠,水匪附势,奚舍我趋。”“西塘”之美也因此呈现出来,“此日西塘路,乘闲作胜游。”[12]“西塘本无风物奇,有功于民民称之。早田霑溉数百顷,苗无槁死年无饥。非湫非壑非瀚渤,不为蛟螭作窠窟。轻舟往来快如马,拨棹人如执鞭卒。东邻西舍杂渔樵,朝出暮归歌且谣。白红荷花紫菱芡,萑苕蘋蓼蒲芦茭。”[13]从水域规模上看,“西塘”显非昔日“西淀”可比,小了许多,仅为容蓄冀西诸水以下注的独立淀泊,具有了今天
白洋淀的雏形,而由“东塘”独自发挥着景德之前“西淀”的作用。
但也就在这一时期“白羊淀”名称见诸史册。据《宋史·河渠志》,塘泺缘边诸水“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顺安军刘宗言:闭五门幞头港,下赤大涡、柳林口、漳河水,不使入塘。臣已复通之,令注白羊淀矣。”[11]明代,“白羊淀”始称“
白洋淀”,又几乎同时被载入正史和志书。明嘉靖十一年(1532),工部郎中徐元祉主张“令九河之流,经大清河,从紫城口入;经文都村,从涅盘口入;经
白洋淀,从蔺家口入;经章哥洼,从杨河村入。”[14]“
白洋淀(在)关城,周六十里,与安州、新安、高阳共之。深广四通,芰荷交匝,望之若江湖焉。”[15]此“白羊淀”“
白洋淀”即今
白洋淀本淀,是“西塘”诸淀之一。
三、“西淀”与“东淀”
清代,畿辅不同地区往往根据所处方位被称为京东、京西、京南,中原河流也有南河、北河之称,直至近代,天津以西海河、大清河被统称为西河,其上游沥洪、蓄水的淀泊则援用前代贯称,分别被称为“西淀”“东淀”,实为以赵北口—千里堤为分界对该区域诸漥淀河流的分称,但没有明确划分。
有关“西淀”的记载始自北魏。据《水经注》,“圣水又东南流,右会清淀水,水发西淀,东流注圣水,谓之刘公口也。又东过安次县南,东入于海。”[3]“琉璃河在良乡县南四十里,源出房山县龙泉峪,流经县界。又东南至霸州入巨马河,即圣水也。”[16]时至清代,圣水河道肯定会有变迁,但由于地势因素决定了圣水必然取南、东方向入海,而郦道元所见“清淀水”即“西淀”之水,即今
白洋淀水,掘鲤淀乃“西淀”中一部分。有关东淀的记载最早见于元明时期,“予往岁需命延芳、东淀,识供奉姚君。”[17]东淀的具体位置、范围则并不明确,这自然与当时地貌有直接关系。
清代,畿辅水利被视为直隶地方第一要务,有关于海河、大清河等河道及东淀、西淀等淀泊必须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因此,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朝廷正式划定东、西二淀界限,“大清河自雄入,曰玉带河,迳张青口(今文安市舍兴西北,赵北口东二十里),口西西淀,东东淀”。“三角淀一曰东淀,古雍奴薮,亘霸、文、东、武、静、文、大七州县境。”[18]“东淀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西亘百六十余里,南北二三十里及六七十里不等……永定河自西北来,子牙河自西南来,咸入之。”[19]“西淀,(雄)县南。亘安州、高阳、任丘,周三百三十里,汇府境诸水,所谓‘七十二清河’……西淀都九十有九,白洋最广。”[18]“东淀尤大,周四百里,而赢概州县七,其为薮泽也。”[20]清乾隆时期东淀水域面积显大于西淀。
至建国初,当十方院水位10.5米时,西淀水域面积为425平方公里,容积12.1亿立方米;东淀面积为345平方公里,容积11.20亿立方米。由于西淀沥水直接经赵王河、大清河道东流入海河,东淀日常蓄水作用日渐式微,人们也就习惯以最大的淀泊
白洋淀代称西淀,而很少再称西淀、东淀。
参考文献:
[1]徐正.海河今昔纪要[Z].石家庄:河北省水利志编辑办公室,1985.
[2]彭艳芬.“燕南赵北”与
白洋淀[J].保定学院学报,2010(6).
[3]郦道元.水经注[M].卷11.四部丛刊本.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左思.魏都赋[A].萧统编选.李善等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李贤等.明一统志[M].四库全书(第472册)[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万有文库本.
[10]沈括.梦溪笔谈[M].茶陵东山书院刊行本
[11]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刘因.静修集[A].四库全书(第1198册)[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3]谢应芳.龟巢稿[A].四库全书(第1218册)[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4]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樊深.河间府志[A].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M].明嘉靖十九年(1540)刻本.
[16](雍正)畿辅通志[A].四库全书(第504册)[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7]王恽.秋涧集[A].四库全书(第1200册)[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8]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9]陈仪.直隶河渠志[M].益津吴氏道光四年(1824)刻本.
[20]御制文集二集[A].四库全书(第1301册)[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稿件来源:《兰台世界》2011年26期;作者单位:保定学院文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