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 怀
田荣承
1965年,白洋淀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枯水,水浅河干,有的地方已是大淀干涸,水濠断流,常年淹没在淀水中的洼地露出水面。当时的县委发出了白洋淀淀区人民大搞台田号召,搞台田就是把海拔7米以下的白洋淀洼地建成海拔8米以上的园田、苇田。我所在的家乡也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我当时是团干部,也投身到大搞台田的生产中。男女老少齐上阵,热情高,干劲足,大搞台田,改造洼地,全力投入到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生产中。有一首歌反映了当时的劳动场面。歌声唱道:共产党号召搞台田,夹泥的船儿三百三,你争我赶多生产,誓把洼地变良田。
那火红的年代,那火热的劳动场面常是我魂牵梦绕,浮想联翩,每每想起,激动不已。我常想,我要是能写一本书多好,记录下那个时代,记录下改天换地的人们,记录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场面。我决心写一本书,把这段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
1972年,也就是在我的脑海里酝酿了八年后,我开始了小说的构思。半年的苦思冥想,我写成了小说的大纲。我给小说起名《银淀新图》,小说内容以搞台田为背景,反映青年一代改变家乡面貌,在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土地上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图,讴歌党的领导,赞美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关于主题的确定,因为我们村在抗战时期是抗日根据地,是雁翎队生活、战斗的地方,我确定的主题是:青年一代要继承革命传统,在革命前辈冲锋陷阵的战场上继续冲锋陷阵,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小说的主人公叫孙继承,寓意子子孙孙把革命传统继承下去。全书共三十七章,每一章都有内容简介。
一九七四年,也是我创作《银淀新图》的第三个年头,不知什么原因,安新县创作组老刘找到我,说:“听说你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是现代题材的。”我说:“是,以六五年搞台田为背景。”老刘说:“咱们县还没有人写现代题材的,多是抗战题材。小说快些完了吗?我们看看。”我说:“写了多一半了,你们看看我的大纲,提提意见。”我把小说大纲给了老刘,我希望能得到县创作组的支持和帮助。
十来天后,县创作组老刘兴冲冲找到我说:“来信了,来信了!”我莫名其妙地问:“哪来信了?”老刘说:“省革委会文艺组刘组长来信了,说你的小说大纲写的不错,主题立意新颖,内容结构不错,有一定的写作水平。”我问“省革委文艺组是什么单位,刘组长是什么单位的?”老刘说:“省革委文艺组就是以前的省文联,刘组长叫刘振生,也就是省文联主席,刘组长亲自看了你的小说大纲。”“我的大纲刘组长看了。”我惊呆了,我一个无名小卒,一个省文联主席亲自看了我的小说提纲,这是多好的机会。老刘说:“刘组长来信说他要亲自看你的小说。”我急着说:“我还没写完呢?这怎么办哪!我的小说让领导看看多好啊!这是多好的机会呀!”我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老刘说:“你给刘组长写封信,说明情况。”我怯生生地说:“人家那么大的领导,我给人家写信,人家知道我是谁呀。”老刘说:“刘组长待人热情,非常关心青年作者。”我忐忑地写了一封信,信封写:寄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文艺组刘振生同志收。
几天之后,我收到了来自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文艺组的信,我的地址,我的姓名完全是用小楷毛笔写成的清晰工整的楷书。我赶忙打开信,信中写道:小说没有写完,要继续写下去。小说提纲写的不错,但提纲不是小说的全貌。文学创作是非常艰苦的劳动,你一定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克服了不少困难,继续努力。我等着看你的作品,相信一定成功。有什么困难告诉我。
我把信一连看了十几遍,我感到我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热量,浑身热血沸腾。那种激情,那种喜悦,简直无法言表,这是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呀!
一九七五年夏,我的小说《银淀新图》终于完稿,当天,我就给刘组长写了信,告诉他小说已经写完,期待着他看我的稿件。
几天后,我就接到了他的来信,信中说,他已经随着学大寨工作队下乡,小说他一直惦记着,他已经把小说阅稿的事托付给河北人民出版社康迈千编辑,小说稿件由康迈千亲自阅稿。
小说稿件没有直接交到刘组长手里,心中虽然有些失落,但我的心里却十分感激,我感激他对我热忱的关怀,关怀到每一滴每一点,每一个细微之处,按说,他下乡了,自己有了新工作,他完全可以把以前的工作置至一边,可他仍然记着我的小说。很快,我按着他说的话把书稿寄给了康迈千编辑。
我和刘组长虽然有过几次通信,却未见过面,直到1978年。1978年夏,保定召开文革后的首次文代会,我随着县创作组参加了大会。那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文化盛会,一些禁演的电影、戏剧开始上演,我记得我们看的电影是《枯木逢春》,戏剧是《小刀会》,会上,韩映山、申跃中、铁凝都发了言。
这天,县创作组老刘说:“刘振生组长来我们这个大组。”刘组长来了,我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倍感亲切,倍感温暖。我细细的端详着,他高高的个子,面色红润,满头银发。刘组长握着我的手,亲切地问:“小说怎么样了?”我说:“小说已经落后形势,我要修改。”刘组长点点头说:“白洋淀是个出作品、出作家的地方,努力创作,一定能写出好作品。”
我默默自语着他说的话:白洋淀是个出作品、出作家的地方。是呀!白洋淀是个出作品、出作家的地方啊,孙犁先生创立的荷花淀派,那闪耀着人民战争光辉思想的惊世之作,白洋淀渔民诗人李永鸿,那如泣如诉的苦歌、那催人奋进的战歌、那憧憬幸福的甜歌,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新一代文学新人去继承、去弘扬。
这句话给我印象太深了,至今四十年过去了,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鞭策我,鼓励我,锲而不舍,为繁荣白洋淀文学创作而努力。退休后,我把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从2008年至2018年,我创作了《银淀烽火》、《银淀新图》、《银淀风云》三部长篇小说。2015年,《银淀烽火》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同年,电视剧本《银淀烽火》被北京市文联第三次推介会评为入围优秀作品,2016年,小说《银淀烽火》收入保定红色文化文库,2017年,小说《银淀烽火》获保定市五个一工程奖,同年,小说《银淀新图》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2018年,小说《银淀风云》完稿。除了三部长篇小说外,我还写了20万字的工艺书《白洋淀苇编字花席》和15万字的抗战纪实文学《烽火中的古庙》。
四十年过去了,今天,白洋淀的文学创作如日中天,方兴未艾,蓬勃发展。2013年,成立了安新县作家协会,协会定期出版会刊《水淀风来》,几年来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县级会员发展到106人,其中48人被吸收为保定市作协会员,7人被吸收为河北省作协会员。优秀作品相继问世,冬子李的散文集《白洋淀美食笔记》、《自己的风景》,阿民的诗集《正午的梦呓》,郭宝国的诗词集《一苇集》,王广乐的散文集《流光碎影》,王英年的散文集《水乡琐忆》,刘卫宁的小说集《2017家在雄安》,袁忠良的文集《根在雄安》。雄安新区的建立,为白洋淀文学创作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未来,书写蓝绿交织的生态之城,科技高端的创新之城,世界一流的旅游之城,白洋淀的作家们正满怀激情,浓墨重彩投入世纪创作中。
我时常想起他,我难忘的文学前辈刘组长,一想起他,就仿佛他那魁梧的身影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慈祥的面孔带着微笑,说:“白洋淀的作品多了,白洋淀的作家多了。”
田荣承,河北安新县人,1946年生。保定市作家协会会员,安新县作协名誉副主席。1962年初中毕业回乡当农民,任生产队长、团支部副书记、党支部副书记、民办教师,1982年脱产,先后任党校教员、乡镇党委副书记、安新县委党校副校长。2005年退休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银淀烽火》、《银淀新图》。,电视剧本《银淀烽火》被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提名“十佳电视剧本”,电视剧本《银淀烽火》、《银淀新图》被北京市文联评为优秀剧本,2017年,长篇小说《银淀烽火》获保定市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散文《恩师》获河北省文联“歌颂祖国,礼赞英雄”征文优秀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