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5【白洋淀草根文学】织席(2016.11.25)
苇席文物
苇席生产,在白洋淀历史久远。1981年,在白洋淀边的容城上坡遗址,曾发掘出苇席的痕迹。说明在三千多年以前,白洋淀就出产苇席了。东汉末年,家住涿郡的皇叔刘备,就曾以贩履织席为业,涿郡方围哪有芦苇?他的席肯定是从白洋淀贩来的。据《保定郡志·食货志》记载:唐朝上贡“席三千领”,宋朝时上贡“席二千领”。《安州志》也有关于“席”的记载:水乡人“除织席一条生路,别无活计”。苇席销路,“遍满直隶及关东口北”。随着社会上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苇席贸易也不断扩大。白洋淀人就地取材,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开发苇席的品类样式。仅从席的花纹上说,就有回文、桌面纹、人字纹、平纹,甚至还能在席上织出复杂的文字。1953年,就有人织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标语席,支援朝鲜前线。
炕席
老年间,要好儿的人家喜欢在炕上铺花席,屋里吊花席顶棚,成为一种时尚的装饰品。关东人喜欢用苇“茓子”立粮囤,用苇席苫蔽粮囤。既透风又不漏雨,便于粮食的妥善保存。苇席还是临时建筑中,既经济又耐用的构建材料。苇席的供不应求,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苇席生产。
白洋淀织席女孩
白洋淀的妇女,绝大部分会织席。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婆家先打听:“会织席吗?”掌握了这门手艺,就增加了婚嫁条件的筹码。而大大小小的丈夫们,则以会“解苇”、轧苇、摆边,总之,能给织席打下手儿,受到媳妇的青睐。不但成不了“妻管严”,还会受到种种优待。
织席工具
织席的活儿很复杂,有好几道程序。第一道程序是解苇。解苇需要的主要工具,是解苇刀、穿子和缲(qiao)席刀子。解苇刀子好说,有一把旧小镰头儿什么的,能够把一根苇子劈成两片儿就行。穿子、缲席刀子自己做不了,必须得买。卖这个的都是南方人,不知他们怎么知道白洋淀人有这种需求。每到芦苇收割下来的时候,这些操着南方口音的商人就来了。叽叽喳喳、喋喋不休地介绍着,本地人听不清他在说什么,但知道他是卖穿子、缲席刀子的。他们活儿做得很好,穿子是用一段儿四寸来长、可把儿攥粗细的圆木,把里面掏空安上刀子做成的。有三镂、四镂、五镂之分,用穿子解苇就好像变魔术。左手拿着穿子,右手拿根苇子,从这边的窟窿眼儿插进去,几片苇眉子就从另一头儿出来了。用的是几镂穿子,就能把一根苇子破出几根苇眉子。缲席刀子有一尺来长,一头儿是个偏茬的刀尖,用它把松散的席花儿拨得紧密起来。另一头儿是个尖嘴儿,一面圆滚,一面凹槽儿,便于插入席花儿,把苇眉子茬送进席花里。这一头儿的边缘很锋利,还能当刀子用,能够截断苇茬,可以说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南方人卖的工具好用,还有优惠条件:今年买了,明年收钱。大伙说:“别看南蛮子说话听不懂,他们很讲信用。
解苇
解苇时,苇杆儿粗的用穿子,把它解成三片、四片、五片眉子。杆儿细的用刀子解成两片眉子,但用刀子可不像用穿子那么好掌握。拿刀子的手要和入苇的手配合协调,劈苇的同时还要掌好“舵”。掌握不好,就解不到头儿,或者一片儿宽、一片儿窄。这里边的诀窍就需要在实践中去逐步掌握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聪明人发明了一种“拉刀”。用两块铁片儿夹上一个刀片固定好,上边安个小滚轮儿。用这个“新式武器”解苇,刚学解苇的人也能得心应手。
白洋淀那些勤劳的女人们,见了活儿就不要命,阳光下解苇,月光下也解苇,风里、雪里,头上罩块毛巾依然解苇。只要坐在那儿,就无休止地穿苇、劈苇、剥苇皮儿。把解好的眉子扔在身后,半天的时间就堆过了头顶。不过解几天苇,原本鲜活细嫩的小手儿,就变成了一把小“锉”儿。手指头上裂了口子,手掌上长了茧子。要是挠痒痒,就用不着指甲了,只要用手一搓就行了。
轧苇
第二道程序是轧苇。大多数的丈夫都疼媳妇,收工回来,把媳妇解出来的苇眉子,约莫能织一个席的量捆成一捆儿。扛到河边往水中蘸一下,放在一边儿“闷”着。吃了晚饭或者第二天起早儿,扛到碡场子那儿去排队轧苇。利用等场子的功夫,先把苇眉子“投开”,分成高、中、低三部分,分别摆在碡场子上碾压。尖上儿少轧,根儿上多轧。把苇轧得通体柔软、舒展,媳妇用着顺手顺心,才用好眼看你。要是轧生了或过于软了,媳妇一边织席一边唠叨,让你饶辛苦了还不够人儿。
织席心儿
第三道程序是织席心儿。织席起头儿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先从一个角儿开始织,叫“登角子”,这是传统的织席方法,有节省长苇,占用场地小的优点。第二种方法是从席的中间部分开始织起,叫“打条儿”编席心儿。这种方法,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创的。优点是编织速度快,一片席可由两三个人一起织。不足之处是用长苇多,需要的场地大。不管哪种织法,遵循的都是一样的口诀。普通花席的织法是“抄二、压三、连抬四”。干活利索的女人,蹲在席上,顺手抽一根苇眉子,夹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双手一抄,已经按照“抄起两根,压下三根,再抄起四根”的规律,把席的经线分为两个层次。然后“唰”一下把手中的苇眉子织进去。就好像是戏台上的刀马旦,手中舞动着“雉鸡翎”那样,动作娴熟,姿势优美。不一会儿,脚下就蹬着一片云朵似的花席。1958年,在大公社组织的织席比赛场上,八个小时,有一个妇女竟织了六片席心儿。你想,那双手还不象飞了一样吗?
树荫下织席的姑娘
姑娘们愿意织席,因为这活儿在室内干,最起码是在树荫下。可以不受风吹日晒,让她们保持着白皙娇嫩的皮肤。在苇席需求量大的年代,上边儿有好多方法促使人们快织、多织。一片席可以换来一个整劳力的工分儿不算,还奖励给粮票、布票、棉花票。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织席却独享了超产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妇女们整天蹲在席上织啊织,腿脚酸了、麻了,也顾不得站起来活动一下身子。时间长了,让她们意想不到的是,本来一双直溜溜的秀腿,在不知不觉当中,变成了两张弓。
由于对产量的急切追求和解放生产力,书记、大队长把全村的“万能”们召集到一起,开展起轧苇、织席机械化的科研项目。终于制出了土洋结合的轧苇机、织席机,敲锣打鼓地给上级报了喜。但轧苇机只能对苇眉子进行通体碾轧,不能根据需要,有所侧重地进行碾轧,轧出来的眉子使着不顺手。织席机虽然能织出席花来,但钢铁之躯毕竟比不上女人们的灵巧双手,织出来的席片儿粗糙,没有平滑、柔和的韵味儿,织席机人们也不喜欢用。科研之火终被人们的冷淡选择所浇灭,直到现在,白洋淀的苇席,仍旧是纯手工制品。
缲(qiāo)席
织席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缲(qiāo)席。席心儿织成后,就着手编织边沿部分,俗称“摆边”。席有特定的边花儿。编织的口诀是“俩三根,俩四根,抄一根,压一根。”一般情况下,一片席织到该摆边的时候,孩子们就该放学了。那时候,小学生们没有那么些家庭作业。放学回家把书包往炕上一扔,就蹲在席上帮大人们摆边。帮忙的来了,织席的在疲惫时受到了鼓舞,得到了支援,就抖擞起了精神。一边儿和儿女们说着话儿,不一会儿就把一周遭儿的席边摆好了。把席翻过来,用专用的木“五尺“比着,在适合折叠的边花儿处,用缲席刀子用力划一道痕。顺着画出来的痕,把四面儿的边沿都向内折叠好。然后用缲席刀子把苇眉子的边茬儿,按需用的长度截齐,再用缲席刀子撑开席花,把边茬插进合适的席花里。苇席四边的苇茬都插好了,一片席就完整成型了。为了让席显得更规整、美观,顺利通过收席人的检验关口。还要把席子轧边、磨边、抻周正,好一番精心整饬。然后把织好的席打成捆,丈夫扛着,妻子跟着交席去了。
交席
那时候,妇女们最关注的是:自己织的席交了多少片“头等”;最刺激的是:用奖励的钱票,买来了艳羡已久的衣物;最惬意的是:交席回来,丈夫主动下厨做饭,而妻子带着成就感,应当其分地享受着现成的饭菜。……许多的幸福,冲淡了织席的劳累和艰辛。
我 经 常 订 吉 野 家 的 外 卖,好 吃 的 不 要 不 要 的,平 时 吃 的 最 多 就 是 吉 野 家 招 牌 牛 肉饭 套 餐,美 味 的 牛 肉 饭 搭 配 一 杯 激 爽 饮 料,简 直 太 美 哉! 味道还不错,而且餐品种类也很全。我最近迷上吉野家的日式小火锅了。锅底是日式浓汤,菜品有肥牛,豆腐,芝士竹轮,娃娃菜,茼蒿,丸子,玉米等等。肥牛轻涮出锅,吃起来很香嫩,再煮点菜,味道超赞,丰富的小火锅套餐还有主食米饭搭配,加点火锅汤也别有一番美味。 我们家附近就有一家吉野家,基本上每周都会光顾。比较喜欢他家的醒晨米粉,米粉吃起来Q弹爽滑,汤也很好喝,肉吃起来一点也不软,满满的能量!吃完感觉心情满分! 我超爱吃吉野家,他家经常有新品推出,例如这次新推出的炙火鲐鱼就很不错,历经900度的高温炙火淬炼,口感紧致,味道鲜美!你可以去东北吉野家门店尝尝。 推荐你尝一下吉野家的招牌牛肉饭,是我的无敌最爱,优质的牛肉混合秘制汤汁,入味劲道,汁香肉嫩,超棒的。 挺好的,我算是小吉家的死忠粉了,每周末都会去它家吃上一顿的,常吃的除了招牌牛肉饭,还有辣白菜猪肉双拼饭和吉味双拼饭,味道相当的赞。 吉野家的餐品种类挺多的,包括牛肉饭、煎鸡饭、东坡饭等,不同的肉类搭配西兰花、菜花、胡萝卜配以香甜的米饭,让人看着就很有食欲。 挺好的,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吉野家,还经常有优惠活动很划算,用餐前可以关注一下吉野家的微信公众号,看看有没有优惠活动,有的话超级划算。 肉肉啊肉肉,怎么都吃不够!吉野家的润烧东坡肉很地道,肥而不腻,搭配精选东北米饭,口口都令人回味呢!吉野家的润烧东坡饭,绝对是肉食者的心头爱!!!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