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旅游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曾经航行在白洋淀上的大船

2019-7-12 23:09|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386| 评论: 0

摘要: 水域浩大的白洋淀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优势。各式各样、不同功能的水上交通工具繁荣发达。20世纪70年代以前,行驶在白洋淀上下游运输网上的大型船只有艚、艘、舿等。 艚,原是古代漕运所使用的大型船只,它 ...
      水域浩大的白洋淀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优势。各式各样、不同功能的水上交通工具繁荣发达。20世纪70年代以前,行驶在白洋淀上下游运输网上的大型船只有艚、艘、舿等。

      艚,原是古代漕运所使用的大型船只,它是一种有多个相对独立货舱的运货木船,舱前有住人的小木房,非常适合大规模长途漕运。清末漕粮停运后,民间将其改造为双节船,称其为“改造子”,船体由两只一头平的船对接而成,淀区百姓称之为“对艚”。这种大型船的舱与舱之间都是绝对密封的,船只行至河道拐弯处,如遇航道宽度不够或弯度不够,货船出入港口时,货物装船或上岸,抑或船只的整修,都可以将不同部位摘开来分别进行工作,非常方便。对艚船体较大,一般长度在20~45米之间,宽在2.5~4米之间,吃水深度在0.65~1.2米之间,载重量可达百吨,最少也可载重45吨左右。因此,对艚不仅适合淀区内河的货运航行,而且是津保之间长途运输大宗物资的理想工具。20世纪70年代,对艚大船才结束了其在白洋淀的航运历史。由于对艚大船体型大,载货量多,20世纪50年代以前都是靠人力行驶,因此船上都设有篷帆,一般船工8~10名,一帆一桅,顺水顺风时拉起篷帆,逆水顺风时也以风帆行驶,无风和逆水时则以撑篙和摇橹配合拉纤前行,而逆风又逆水时就必须要拉纤助行。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艚逐渐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轮所取代。

      艘,淀区百姓称之为“分艘”,一般为粮艘,即运粮船。艘较艚载重量要少,一般在20~25吨之间,但由于这种船身为一整体,而且由于吃水只有0.5 米,船身长不过10 米,宽不过3 米,在内河航道航行很少受河道宽度和水深的限制,航行和运转都较对艚大船灵活得多。这种船挂帆航行,可借风力,配备有5~7名船工,工具齐全,航行速度较快,因此,白洋淀艘并不比对艚的运输能力差。北宋时期,缘边防线上用于运输军用物资的漕船很可能就是这种艘。“旧月尚依浮海棹,好风特趂大渔船。依樯诗思随流远,击楫边筹到岸先。但得虚舟藏大壑,不妨白鹭上青天。”(乾隆《新安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此处的“大渔船”应该就是对艘了。

      舿,是白洋淀航运网上用于载客的大客船,在当地被称为“舿子”,大小如分艘,外形如屋。出于载客的需要,舿船上都建有棚顶,留有窗户,可避风挡雨,内分为上下铺,如同现在的客轮或卧铺列车,铺与铺之间以隔扇相间,保证旅客长途旅行过程中的舒适方便。舿的载客量比一般的摆渡小船要大得多,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大型客船。

 

(稿件来源:白云霜根据彭艳芬《白洋淀历史与文化》第四章“白洋淀航道交通”第三节“水上交通工具”整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文热点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