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红色故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雄安红色文化优势,雄安发布推出“雄安红色故事”系列,一起重温历史,讲述雄安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雁翎队”名字的由来↓↓ 图为雁翎队老照片。 70多年前,白洋淀经历过一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为了侵占这个巨大的粮仓,并利用大清河运输物资,侵华日军曾经在白洋淀附近修建了数十座碉堡炮楼,并经常对白洋淀水域的村庄进行扫荡。 1939年,一支名为“雁翎队”的神秘抗日队伍出现了,他们端炮楼杀汉奸,一时让白洋淀附近的日伪军闻风丧胆,而影响了几代人的小侦察员“嘎子”的原型,也出自这支队伍。很多人都会赞叹“雁翎队”名字很有诗意,却不知这名字的背后,是最真实、最残酷的烽火硝烟。 1938年末到1939年初,日军陆续占领了白洋淀区域。为了防止老百姓的反抗斗争、强化统治,奴役白洋淀人民,驻安新的日军以“献铜、献铁”为名,强迫水区猎户交出猎枪、土枪甚至是鱼叉等。 为揭露敌人收缴猎枪的阴谋,奉中共安新县委指示,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区长李刚义在白洋淀旁的大张庄村召集郭里口、王家寨一带猎户,动员他们组织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会后,猎人孙革、姜秃、赵保亮和邓如意等20人组织起来参加了三区小队。三区小队把新入伍的猎人组成了一个班,这些战士多为打猎世家,对猎枪性能颇为熟悉,为了防止猎枪膛内的火药受潮,他们经常在火眼上插上一支雁翎,这也成为队伍名称“雁翎队”的由来。 当年的雁翎队队员孙革在201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雁翎队的名字是有文化的共产党人起的,他就是当年的中共安新县县委书记侯卓夫。”1940年,侯卓夫因被叛徒出卖,在突围中为保护战友而牺牲,年仅28岁。 如今,雁翎队队员绝大多数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但“雁翎队”的故事依旧流传在白洋淀水域的每一个村子。凡是来白洋淀的游客,都会探寻雁翎队和“嘎子”的故事,感受那段烽火岁月。 |
“5G+智慧旅游”让景区有了“最强大脑”5G、北斗、电子航道、数
北京两家高科技企业签约入驻雄安科创中心共建白洋淀“数字淀乡”
晨光熹微,朝霞映水。在白洋淀东岸的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西街
白洋淀上丨数字淀乡的新光景从今年年初起,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河北工作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