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雁翎队最后一名队员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建好之后的雄安新区。”坐在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寨南村的家中,95岁的原雁翎队成员卢常禄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道出他的心愿。 图为5月26日,卢常禄整理军功章。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有一支号称“淀上神兵”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安新县城,雁翎队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120多人,与敌军交战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 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卢常禄,回忆起当年的戎马岁月,很多画面仍历历在目。 “我参加雁翎队是继承我哥哥的遗志。”谈及加入雁翎队的缘由,卢常禄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卢常禄告诉记者,他的哥哥卢小禄是最早加入雁翎队的队员之一,在1942年伏击日伪军的一次战斗中负伤,回家养伤的过程中感染上了破伤风,不幸牺牲。哥哥牺牲前,仍念念不忘抗击日寇。 “当时父亲问我,敢不敢和哥哥一样去参军抗日,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谈到此处,卢常禄右手握成拳头,“打日寇,我怎么不敢去!” “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雁啊,飞走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1943年,为了保卫家园不被日寇的铁骑蹂躏,17岁的卢常禄唱着这样的歌,参加了雁翎队,成为当时队伍里年龄最小的队员。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我们整天都要藏在白洋淀的芦苇地里。当时的条件特别艰苦,战士们经常挨饿,用的武器很落后,大部分是‘汉阳造’‘石门造’这些老式步枪,甚至有不少土火枪。因为环境潮湿,很多战士的身上都长起了疥子,痛痒难耐。有的战友负了伤,无法医治,伤口化脓,甚至长了蛆虫。”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卢常禄和战友们打了几十场胜仗。 白洋淀曾是天津通往保定的重要水路,日军大批的物资运输都是由此而过,而雁翎队最主要的战斗任务就是攻击通过白洋淀的敌军运输船,打击敌人的后勤运输线。 “有一次我们去打敌人的运输船,遭到了敌人的猛烈反击,战友们根本无法靠近。雁翎队队长郑少臣派另一只小船,绕向敌人后面,在我们前后夹击下,赢得了这场战斗。我们缴获轻重机枪各一挺,手枪两支,步枪100多支,子弹20000余发,毛毡百余条。”至今,谈及那场遭遇战,老人依然非常兴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卢常禄所在的队伍经过整编,开赴天津,并跟随部队参加了多次重大战役。在1947年解放石家庄的战役中,卢常禄身中数枪,到后方医院治疗养伤。最终,腿部因伤致残,不得已只好退伍回家休养。 没能重返前线,成为卢常禄一生的遗憾。 拄着双拐的卢常禄回到了家乡,在经过一年的休养之后,双腿逐渐恢复行走能力。他主动申请到村大队工作,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文化知识,先后担任村宣传委员、生产队会计、乡政府秘书、教育主任等职务。 “不能参军报国,也要在后方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的命是捡回来的,不能荒废了!”老人说。 放下枪杆子,卢常禄用笔杆子继续书写他的人生。在其85岁高龄时,村里的宣传板报和宣传画,依旧不会假手于人,都是他一笔一画写就。 在卢常禄的家中,曾经的战斗经历都化为一枚枚勋章静静躺在床头的柜子里,墙上悬挂着他作为抗战老兵参加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的照片,昭示着这个老人不平凡的人生。 如今,95岁的卢常禄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读报,他床头的书桌上整齐摆放着一摞书籍。桌子上,一本《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读本》摊开着,旁边的笔记本中记满了读书心得,“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一半了”,卢常禄说。 坐在一旁的卢常禄儿媳孟占格插话说,老人平时还喜欢用智能手机和电子设备浏览新闻,尤其是有关雄安新区的新闻。不久前,她陪同老人到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参观,“他去的时候特别高兴,边走边看,不停地问这问那,看到新区今天的发展和变化,甚至还会哼着歌、唱个小曲,高兴地像个孩子”。 对于眼下这片土地,卢常禄曾憧憬过雄安这座“未来之城”——这里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这里有青山绿水的乡愁。 “我的身体还好得很,我想去看看已经建成的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去看看正在建设的容东片区、启动区。”卢常禄说。 只是,说完这些话,原本健谈的卢常禄沉默了…… “相比已经逝去的兄长和战友,我享了清福喽,如果他们能看到家乡今天的变化,该是多么高兴啊!” |
“5G+智慧旅游”让景区有了“最强大脑”5G、北斗、电子航道、数
北京两家高科技企业签约入驻雄安科创中心共建白洋淀“数字淀乡”
晨光熹微,朝霞映水。在白洋淀东岸的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西街
白洋淀上丨数字淀乡的新光景从今年年初起,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河北工作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