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543|回复: 0

【八一特稿】刘素朵||家在淀南刘李庄 一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330

主题

0

回帖

148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484
发表于 2017-8-6 13: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西
《家在淀南刘李庄》


文/图:刘素朵


(一)淀南



      淀南,顾名思义就是白洋淀南岸。对于淀南这个称谓,应该始于1988年白洋淀的泄洪蓄水,枯竭五年的白洋淀又重获生机,华北明珠又重放光彩之时。一弯狭长的三角淀,把刘李庄镇从安新县的版图上整齐地分割开来,成为了安新县属一个独立的半岛。东临任丘,南接高阳,总面积有68.2平方公里。十七个大大小小的水区和旱区村散落在安新县的最南端,与新安县城隔水相望。每次进城都是舟车劳顿,交通十分不便,号称“三不管”之地。直到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决策的千年大计,把环绕白洋淀的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以及周边部分区域,划归成雄安新区。其中镇南原属高阳县的龙化乡于2018年4月20日托管于安新县,从此小镇也有了新的伙伴,彻底结束了在淀南孤芳自赏的历史。

640 (1).jpg


      2019年05月04日,“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日丽风和,由安新县作协带头组织的“雄安作家看雄安第十站——走进刘李庄”如期举行。而我作为县作协的一份子有幸参与其中,跟随县镇领导以及各路精英,从聆听南冯那慷慨激昂的老调和革命历史到瞻仰北冯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再走进具有雄安华夏文明第一村称号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遗址和红色印记的梁庄......一路走来感慨万千,对于家乡的人文和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短短半个月,新区三县参与活动的作家和诗人纷纷挥毫泼墨,各种体裁佳作精彩纷呈。而我也笼统地写了一篇《莺啼序》,匆匆交了作业。

这次活动的时间正值刘李庄庙会的前夕,虽然初六的好戏还没有开锣,但来自外地的五花八门的游乐项目和商铺早已陆续到位。各色小吃不光勾引着孩子们的视觉。也挑动着大人们的味蕾。宽阔的街道上不分早晚空气飘香热闹非凡。这里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也是大人们寻觅幼小时光的宝地。尽管刘李庄村不在第十站采风之列,但经过这次红色之旅让我更多地想到了,父母在时常常讲起的我很多长辈的革命事迹,所有的勾陈往事在脑海中奔涌而来。也许小的时候只是喜欢听这些打仗的故事,对亲人的崇拜敬佩之情已经在幼小的心灵埋下种子,直到上中学时才萌生了把这些过往都记录下来的想法,只是苦于文笔有限未能成文。今借采风之际,就此落笔,也就全当了却一桩心愿吧。 2019年05月21日深夜

(二)刘李庄村

   刘李庄村位于刘李庄镇的中部,是镇政府的所在地。因姓氏而命名,是我的出生地,也是现在的安身立命之所。半水半旱,世代以鱼猎耕种为生计。小小村落和乐安谧、乡俗浓厚、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前身是“马家疙瘩”,自古就有“先有闫马二姓,后有刘李两族”的说法。据族谱记载,先祖于明朝永乐四年,由山西洪洞县的小兴州迁至高阳县北圈头,三世祖又移居北教台,以及有分支到孟仲峰、任丘白羊(音译)等地,至五世祖在此定居。瓜瓞绵延,距今已传宗22代、有613年的历史。现有居民1125户、人口3285人、耕地1775亩、苇田1650亩,沃野平畴,依水而居。据老话说刘李庄村的祖坟在孟仲峰和北教台村南,北教台现今还有刘李庄村80亩的良田。

640 (2).jpg


   循着历史的足迹,我也有幸见到了刘氏族谱,寻到了刘李庄刘氏家族的血脉和根源。这本弥足珍贵的家谱就收藏本族老哥刘大队之手,是他在文革时期,从一间堆放所谓“四旧”物品的老房子里发现,并冒着生命危险把它怀揣出来。细观这本家谱,已经没有了封面,纸页基本保存完好,现在的封面是由大队哥亲手书写缝订。郑重地翻开这本家谱,一列列工整洒脱的小楷映入眼帘。沉浸于其中,就如同眷望着先祖们世代迁居的足迹,沧桑的身影枷锁在漫长的移民队伍中,铿锵的脚步从历史的尘埃中跋山涉水而来... ... 泛黄而发脆的纸张令人不敢轻触,但又忍不住翻阅。它默默记录着从一世先人刘廷之到现在第十五世孙的血脉传承。几经修谱,生生不息。“家必有谱,犹木之有本,族必有谱,犹水之有源”。字句留痕,掷地有声。不知这本族谱经历多少周折才传承至今,天若有知,其艰辛历程必定都能凝结为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中华刘氏乃繁衍旺族,支系庞大遍布华夏以及海内外。凡刘氏宗族,都具王者之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刘李庄村人才济济。村里成立有音乐会、戏剧团、大鼓会(又称神怡会)、武术队、舞蹈队等,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当夜幕降临,音乐响起,村委会前的小广场灯火通明,热闹纷繁,村民健身的同时欣赏着优美的广场舞,不亦乐乎。 2019年05月23日深夜


(三)刘李庄四月庙

   据考证本村建庙于道光十二年,供奉药王孙思邈、送子老母神。187年来香火旺盛,信众遍及十里八乡以及周边府县。每逢庙会,四州十府的商贾,五行八作的艺人,都早早地云集于此,历时十多天,不仅丰富了人们单调的日常生活,也带动了一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据说是先有淀头庙后有刘李庄庙。听村中老人讲,没有庙会前,要上庙得从烧香口坐船到邸庄再到小淀头。相传有那么一年的四月庙,人们又要群聚去上庙。淀边有等候上船的爷孙俩,这个小孩眼见上船的人逐个都被一个穿红肚兜的小孩锁起来,于是小孩就哭着叫嚷不让大家上船,但人们全当玩笑话,这样就只有爷孙俩留在了淀边。而那条船刚摇出河口不远,眼见波起云涌,天色大变,随即翻船了,一船的人无一生还,蹊跷的是淀水并不是有多深。从那以后,刘李庄才由刘氏先民号众解囊建庙,和淀头庙遥相呼应,时间吻合,俱是从四月初六到十二。传说诡异,也许只是个立庙的因由和借口,但刘李庄庙终归是建起来了,人们再也不用千辛万苦的去淀头上庙了。一脉香火,绵延旺盛,日久年深,刘李庄庙会有了规模,民俗丰富,人群波及广泛,渐渐地成为了淀南最大的物资交流中心。

   蓦然回首,药王庙也是几度兴衰。时至文革,破四旧广兴学,老庙被捣毁,然初一、十五仍然有香客虔诚地在断瓦残垣前上香。直到1990年,在新一届村领导班子的决心下,村里拓宽了东西大道通了街,修了水泥路。笔直的东西南北大道把村庄一分为四,经纬分明。使这个古老村庄看起来更加通透明亮,赋予了九十年代新的生机。历经岁月,村中心的老庙址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烂不堪,刘李庄村委应众请另外择址村西南角,重修药王庙。建大殿塑金身,佛光普度。怎料是年,庙宇又遭遇失火,诸神像法器皆毁之一炬,令人惋惜。残庙虽颓废数载,但信众虔心所向,香火依然绵延不绝。然有庙会不能没有庙宇,欣逢盛世,2017年众香客村民再度解囊奉赠,种福田、结善缘、筹资筹劳,药王庙再度重修。以祈国泰、求民康、护佑众生平安。迎门而竖烈士碑亭,铭刻着刘李庄村十四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苍松翠柏,日月见证;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故巷长街,南冯小戏骨的戏范十足的神态和唱腔还悠扬在耳。当老调宗师周福才的孙子周美坤打开戏箱,神情凝重地披上百年戏服的那一刻,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大哥大姐在舞台上唱戏的情景。那时候我也就六七岁的样子,记忆中不管日常大人们多么劳累,也总会抽出时间排练,单等到每逢庙会或过年过节的,村里的小戏团都会水袖长袍的粉墨登台表演,那是除了放映电影之外村里最愉悦身心的节目了。

640 (3).jpg

      依然记得大姐是唱青衣,在家里经常是一边干活一边咿咿呀呀地练习,大姐生得眉清目秀,上妆后更是惊艳动人,常记得她饰演河北梆子《蝴蝶杯》里的胡凤莲,行动稳重,字正腔圆,我觉得比正规的剧团的戏子唱的还好。如今想来大姐不识字,一句一句的唱段都是二姐一遍一遍的念给她,真是佩服她那么长的一整出戏文怎么就记得住。大哥英俊潇洒,却不知怎么喜欢饰演丑角,《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里的木瓜非他莫属,“木瓜开言道,姑娘你是听,回到高山上,急忙搬救兵... ...”从小耳濡目染,这一段我还记忆犹新。常听母亲说起,大哥出生那年正赶上四月庙会头一年(农历1953年4月6日)搭戏台唱大戏,请的是戏曲名角马连良“唱馆子”。戏台就在家门口,四月初七那天大哥是跟着家伙点出生的,所以有了个响亮的名字“大舞台”。

“拉大锯,扯大据,姥姥家门口唱大戏,......”一首民谣,传唱至今。回想七八十年代,每年一到农历三月中,庙委会就开始四处找戏源,大多都是地方戏种。比如,评戏、河北梆子、哈哈腔、京剧、老调......而像戏曲名角(河北梆子)裴艳玲、田春鸟、张慧云;(老调)王贯英,辛秋华;(评戏)新凤霞,郭美美,鲜灵霞等等也都来庙会登台唱过戏。每逢庙会,也是麦子青黄时节,正好搓麦仁,嚼粘糕。学校放假,刘李庄小学校就是大戏园子,宽敞的观礼台就是大戏台。锣鼓弦乐、大幕拉开、出相入将,哐哐一亮相还没开腔就博得广大观众的碰头彩。请来的戏班子成员,都分散住在村里提前号好的干净整洁的村民家里,还记得我家老屋就住过戏曲名角新凤霞,同院东边的老爹家住过武生裴艳玲。

那时,每天要上演的戏目都写在彩纸上,张贴在村子的明显处。每逢戏场,锣鼓点子一敲,村子西南头上了木栅栏的小学校门口,就早已人群涌动。戏迷多是中老年人,还记得当时人们争相买票入场的情景,小孩够高了都要买票,但经常是调皮地夹杂在大人们中间偷偷地钻溜进去,每每被把门检票的拦住也是嬉皮笑脸一番,都是邻里邻村的,没有进不去的。而村东北头的乡卫生院南侧,乡政府所在地的大礼堂内放映电影,也是凭票入座,但吸引的多是帅男靓女。每到时间检票入场,拥挤咋呼声不绝于耳,和戏园子这边的中老年队伍形成鲜明的对比。昔日庙会盛况的种种,总是令人难以忘怀。而今,电影下乡,上庙听戏早已免费,但写戏班子唱大戏依然是每年庙会的重头。往事如昨,戏曲乡风依旧,唯独不见了故人。

2019年06月01日深夜




(四) 二姑母

当采风团行进的车轮沿着熟悉的路途开往梁庄时,我想到了103岁高龄的二姑母。她20岁时就迈着那一双俗称三寸金莲的小脚嫁到梁庄,是跨世纪老人,更是经过风雨的老共产党员。印象中的二姑母,干练、洒脱、健朗,虽然上了年纪,但脸上依然泛着红润的光泽。记得以前每次探望二姑母时,我们这些晚辈总调皮地问她保养的秘方。而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喝粥咽菜,荤素搭配,晚饭更是要吃八分饱,多一口也不能吃,饭后多溜达溜达。常言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看来这句话说的一点不假,因为从我二姑这就能得到最真实的验证了。

   趁采风团自由活动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的独自去了二姑母家,沿村委会门前边的小街北行不远就到了。小街前几年铺了水泥路,但依照原来的路线依旧幽深迂曲。透过时光的隧道,眼前还是那片老宅子,只不过房前那条窄而深小河已经填平成了街道,和对岸连接扩展成了广场。但不知怎的,每次到二姑家总会是觉得,是先走跨过那座小木桥才到的门口。推开两扇半掩的木门,踏过高高的木门槛,走进狭窄的小院,灿烂的阳光泼洒到明亮的玻璃窗里。我看到了习惯在炕沿边端坐的二姑。多日不见,姑母憔悴了不少。表哥见我来忙去倒水,听表姐说最近她吃睡不好,身体也不比以前了,糊涂的时候多。而我靠近她的耳边叫二姑时,她也是问我是谁,待我说出名字时,才似乎记起。看着她那木讷的神情,和日渐消瘦的脸庞,眼眶不由泛酸,心中很不是滋味。

二姑已经年迈,那双小脚更是走路不稳,如今借助一根拐杖才能勉强行动。幸有表哥表姐寸步不离的精心服侍,常年陪伴。但谁又会知道,他二位也是已年近七十岁跨入老年行列的人了。二姑不生育,表哥是抱养的孤儿。听母亲讲过,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掩护和救助伤病员而导致两次流产,而那个非常时期身体不能好好将养而坐下了病。表姐是三姑母的大女儿,在姨娘身边做儿媳妇,为的就是给二姑母更好的照料。在2015年,二姑99岁时,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前夕,政府有关部门来访,计划邀请二姑去北京参加观礼,但因身体不宜出行而未参加。那时二姑还健谈,还能哼唱革命歌曲,还能扭秧歌... ...就是那次,二姑对自己的革命生平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口述,以下是有心的大表姐以顺口溜的形式用文字做的一个详细记录。

640 (4).jpg


《母亲刘托回忆录》文/马莉花




刘托入党四二年,五月十六那一天。


入党妇救主任干,前后当了十余年。


更起军衣军鞋做,还要带头捐粮款。


国破家亡环境苦,那时工作不挣钱。


放活收活忙不停,夜晚不敢脱衣眠。


做衣做鞋要领先,单线连系党纪严。


刘庄岗楼有敌探,上父下子不能传。


有时窗上堵棉被,晚上开会黑灯言。


散会兵分四路走,意恐敌人捕全班。


一次散会梁志显,向东边走遇汗奸。


灵激一动忙蹲下,装做解手脱了险。


闻听敌人掏刘托,堡垒老娟家夜眠。


常有大官住我村。当时我村任丘县。


有位同志叫红亮,发敏同志乘专船。


当时参加共产党,时刻都是鬼门关。


杨成武的回忆录,瓦舍农宅住大官。


住过邸里三田梁。互称化名将身安。


革命烈士牛三杰,老父藏身把心担。


吕正操与魏红亮,常来常往任务坚。


最多上级住九位,烽火连天工作传。


刘托丈夫书记任,责任重大更压肩。


自家鱼船鱼薄有,鱼饭做好夜吃餐。


白天有险苇荡掩,情报干粮送里边。


伤员乘船我村站,全身上下血迹斑。


下舱口口鸡蛋喂,折苇做筒喂水甜。


八路打仗失了联,身负重伤有几员。


堡垒户家管吃饭,缺粮吃鱼有数天。


十分军区联系上,回到战场把敌歼。


革命同志叫红亮,常住邻居南屋间。


化妆出门穿大褂,灰色长衫做一件。


关城驻扎军医院,自带干粮缝洗连。


每和小弟杨老胜,姊妹撑船离家园。


黎明赶早到驻地,回家已是大黑天。


绷带血衣和袜子,清洗晒干针线棉。


更起出门洒尿盆,见东河门来敌顽。


尿盆扔掉往回跑,通知支部巧周旋。


初冬季节冰层薄,不能冰床不能船。


支部全体滚冰走,怀抱文件苇帐钻。


鬼子包围梁庄村,主任玉增回家转。


本来安全已撤离,回头找枪遇了险。


不顾个人生与死,只怕村民受牵连。


被捕火烧冰洞灌,一腔肝血染家园。


到死没招支部人,英雄壮举憾动天。


大家把他后事办,刘托擦净他的脸。


剪开烧焦粘肉衣,气愤填膺泪涟涟。


烈士安眠黄土地,抗日怒火心中燃。


刘托百岁念念提,如烟往事在眼前。


八路任丘县大队,撤来七位伤病员。


刘庄有敌风声紧,不敢留在家里边。


村西水淀七道沟,苇荡深处把身安。


八路俊义刘小葵,负责掩护任务坚。


玉贺腰部遭中弹,腿无知觉行动难。


其中还有小插曲,差点没把战友冤。


刘托带领梁大晶,热水饼子送跟前。


秘密情报敌人到,紧急撤离伤病员。


滑倒蹲在冰面上,百天胎儿流了产。


回家不敢对婆讲,月子没养把病患。


终身没生儿和女,不育之人有心酸。


膝下无子人孤苦,抱养一子在身边。


党的关怀命长寿,幸运赶上七十年。


炮火岁月堡垒户,雄心壮志如铁坚。


勋章功劳曾未想,心甘情愿做奉献。


前线后方是抗日,只为早日守平安。


一颗红心忠于党,革命精神往下传!


刘托,99岁,河北省安新县刘李庄镇梁庄村人。


2015年04月06日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