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旅游资讯 人文风景 查看内容

白洋淀里小村庄,一张苇席编织出千年历史画卷

2020-9-28 16:30|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2275| 评论: 0

摘要: 美丽的白洋淀深处,有一个被誉为“世外桃源”的地方,它的名字叫采蒲台。相传明朝嘉靖年间,一户郭姓人家搬到此地,以采集淀里的蒲草为生,因生活在一个四面环水的高台上,故取名为“采蒲台”。采蒲台由此而来,至今 ...
      美丽的白洋淀深处,有一个被誉为“世外桃源”的地方,它的名字叫采蒲台。相传明朝嘉靖年间,一户郭姓人家搬到此地,以采集淀里的蒲草为生,因生活在一个四面环水的高台上,故取名为“采蒲台”。采蒲台由此而来,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采蒲台岛位于安新县最东端,水域辽阔。安静祥和的小村子四面环水,夏有荷花秋有藕,清晨入淀撒下网,夕阳归来鱼满舱,采蒲台成为白洋淀最美的“世外桃源”。采蒲台周围种植着大量的芦苇,村内依然延续着编苇席的习惯。

白洋淀里小村庄,一张苇席编织出千年历史画卷 9d430dcb383c2acc9cef8dfa679c1b6b.jpg


白洋淀里小村庄,一张苇席编织出千年历史画卷 dd484b7bca9e2624cec3c1e0b4975828.jpg


据发掘考证,白洋淀早在3千多年前即产苇席。唐宋时期白洋淀的苇席作为地方特色土产品上贡朝廷。《保定郡志·食货志》记载:唐朝时土贡“苇席三千领”,宋朝时“席两千领”。及至明、清时期,苇席在白洋淀已有相当的发展,因白洋淀低洼易涝“除织席一条生路别无活计”故妇女编席织篓,男子即以卖席为贸易,“遍满直隶及关东口北”。


白洋淀里小村庄,一张苇席编织出千年历史画卷 b76f96e80d3e2923a2b0585d3e74ef8d.jpg

白洋淀编苇席老照片


白洋淀里小村庄,一张苇席编织出千年历史画卷 75439f5947b85de3568b6e7e93b61bd5.jpg

白洋淀编苇席老照片

采蒲台编苇席一脉相承,从古至今没有间断。1936年,著名作家,荷花淀派文学流派创始人孙犁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后为躲避日寇追捕,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采蒲台村,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其经典名作《采蒲台》和《采蒲台的苇》,彰显了采蒲台英雄气魄的一面。孙犁的作品《荷花淀》,将编苇席的场景描述得惟妙惟肖。《荷花淀》被收入了中学课本。白洋淀祖祖辈辈生活的人,对苇席更有深厚的感情。那是他们的根,他们的命运,也是维系几代人之间情感的文化血脉。一张苇席编出了幸福的生活,编织出了千年历史画卷。

白洋淀里小村庄,一张苇席编织出千年历史画卷 c13631b9a8b95b09b759175ee3b679ba.jpg


苇席过去主要是铺在炕上的。炕头是北方农村幸福生活的写照。“二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过去大部分农村人向往的生活。炕不只是用来休息的。炕也承担了做家务、休闲娱乐的功能。因为炕的面积比较大,大人在炕上做家务,如织布、纳鞋底、做鞋垫等等,小孩子们则在炕上玩游戏。来了熟悉的客人,也是往炕上让。特别是冬天,烧炕让整个炕都非常暖和,炕就是幸福的窝。有土炕,就必须有炕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睡炕了,也就不用苇席了。苇席的销量每况愈下,现在苇席养不了家了,所以,年轻人很多去外地打工了。曾经全村老少编织苇席的场面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部分家庭还在延续着这项难以割舍的技艺。


白洋淀里小村庄,一张苇席编织出千年历史画卷 f98c76615b6d6551ef803b816bc7296e.jpg

采蒲台街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
  • .
  • .
  • .
  • .

文热点

读排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