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谊,长达三十余年的私人通信,谱写了当代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孙犁书札——致韩映山》 内容简介 书信在孙犁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写给韩映山的一百五十余封,历来受到研究界、出版界及广大读者的重视和喜爱,是孙犁作品中最能展示其学识修养、思想轨迹和生活状态的部分之一。 孙犁致韩映山的信,起始于1964年2月,终止于1995年6月,长达三十余年。在这些信件中,或是描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日常生活,或是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情感,或是就一些重大事件进行沟通,或是简述自己的创作和发表情况,或是就一些热点问题阐发自己的艺术见解,或是畅谈自己的读书之法和读书体会,或是就对方创作进行指导和鼓励,或是就书法篆刻等雅好进行交流,或是就文稿的投稿和修改等事项进行商榷,或是就一些个人事项进行托付……其行文朴实无华,平和淡然,不见锋芒,寥寥数语却入木三分、切中要害,也多少流露出一代文学大师在特殊年代和特殊境遇下的些许惆怅与无奈,因此也是孙犁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独白。 作者简介 1964年孙犁题字赠给韩映山的照片 1981年孙犁题字赠给韩大星(韩映山之子)的照片 孙犁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大家,“荷花淀派”代表人物。 他的文学创作横跨其一生,创作成就斐然。 主要著作有《荷花淀》《风云初记》《铁木前传》《耕堂读书记》及“耕堂文录十种”等。 编辑推荐 韩映山终生以孙犁为师,孙犁则视韩映山为友,孙犁在给韩映山的信中,曾经幽默地说道:“你和我都不是时兴的人物。” 两人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纯真而长久。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谊,长达三十余年的私人通信,谱写了当代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孙犁与韩映山(右)编辑李克明(左) 这些信件不仅数量多、时间跨度大,而且内容丰富,涉及文学创作、文坛现状、作家交往以及个人家庭生活琐事等诸多方面,保持了孙犁深刻、朴素、简练的个人风格,其中不乏对世态人情和文坛时弊的鞭挞。犹如一张张心灵卡片,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孙犁、一个风趣幽默的孙犁、一个勤奋创作的孙犁、一个明察秋毫的孙犁,也看到了一个敏感多疑的孙犁、一个疾病缠身的孙犁、一个心情抑郁的孙犁。从这些信件中,我们还可以理清很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具有“文坛公案”的史料判断意义。 此次编辑出版的《孙犁书札——致韩映山》,以手稿影印的形式呈现,配以信封,体现了原作品的本真风貌,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本书序 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孙犁以《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为园地,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如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具有相似文学风格的作家群。因此有学者认为,以孙犁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荷花淀”文学流派。时至今日,尽管对这一文学流派是否存在,学界尚有不同看法,但孙犁及其所培养的这些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在创作风格上,和孙犁最为接近的是韩映山。韩映山终生以孙犁为师,孙犁则视其为友,两人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纯真而长久,谱写了当代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韩映山的故乡,在河北省高阳县教台村,这个村和安新县接壤,在白洋淀边上,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水流入村西的水淀。村中央有一个不大的水塘,和小河相连,韩映山的家就在水塘边上。孙犁教过书的同口镇,距离教台村七点五公里,留下孙犁足迹的端村等地,离这个村子也不是很远。孙犁那些描写水乡生活的文学作品,对韩映山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巨大的吸引力。 韩映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