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动乱,古装戏禁演,王玉磬靠边站,并被下放劳动改造。谈起这些,是老人家痛心疾首的一件事。文革以后,戏剧舞台迎来了百花争艳。50多岁的王玉磬再次焕发出艺术青春,1978年毅然登台,作为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领衔主演,依然活跃在京津冀的戏剧舞台上,几乎每场演出都有她的戏份。每年冬季河北梆子下乡演出旺季时,她总是不顾天寒地冻,和年轻人一起把一出出拿手剧目送到农村群众的家门口。她对艺术严谨执着,无论多么熟悉的剧目总是认真背戏。晚上有戏时她从不睡午觉,怕把嗓子闷回去。演出前她从不吃饭,养成了老艺人“饱吹饿唱”的习惯。每次都是提前化妆待场,一生中从未出现过误场的现象。 十年浩劫给戏曲事业带来了危害,河北梆子人才匮乏。王玉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尽快培养接班人,她主动承担起收徒传艺的任务。对剧院里的青年演员马惠君、张敏、李淑英、陈秀兰等人悉心指导,收北京的曹友良、沧州的巴玉岭、石家庄的刘小俊、白洋淀的陈春等人为徒弟,把自己几十年演出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们。为让弟子们学会学精,有时她十遍八遍地做示范,累得大汗淋漓,课后吃不下饭;有时抱病为徒弟说戏;有时把学生叫到剧场去学习观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河北梆子的继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她亲传的这些河北梆子后学,如今大都成为各自剧团的台柱子,特别是目前在舞台上最为活跃的弟子陈春,已经成为了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领衔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天津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她的演唱风格酷似王玉罄,多次应邀进京演出,得到了中央领导肯定和观众好评,使王派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王玉磬晚年还十分关注河北梆子事业的发展,为弘扬民族文化,使河北梆子这一剧种后继有人,她多次向有关部门建议,希望能招收专业学习河北梆子剧种的学生,这一建议得到了领导们的赞许和支持,天津市艺术学院经过努力,开始招收学生,王玉磬时常到校看望这些孩子,并亲自教授相关专业课程,现在从这里已经走出了一大批河北梆子专业演员。 “舞台高于一切,艺术相伴终生”,这是王玉磬在70多年的演出生涯中无怨无悔的前进动力,王玉磬一生没有生育儿女,没有积累个人财富,她完全是为戏剧而来,为艺术而去。2007年1月20日她在天津天和医院因医治无效,告别人生,终年84岁。王玉磬去世后,党和政府以及新闻界、艺术界给与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河北梆子老生行当最具特色的艺术家和领军人物”。(作者:陈英杰天津画院党组书记,原文题目为 慷慨悲壮荡气回肠—写在王玉磬逝世四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