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庄子村民李咏鸿-白洋淀民俗在白洋淀郭里口村东南方向1公里左右有一个碧水环绕的小渔村庄——赵北口镇李庄子村。别看这个水村人口少却出了位大名鼎鼎,家喻产晓的渔民诗人-一李永鸿。
李永鸿出身贫苦,旧社会没上过什么学,后来在解放区办的‘抗日识字班’上学了一些字。李永鸿深知旧社会的苦,更感受到新社会的甜。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热情的歌颂新社会,歌颂新生活。他成了一名‘义务宣传员’,随身带了一副竹板儿,走到哪儿说到哪儿,表演他编的快板儿,朗诵他写的诗。会场上,戏台上,劳动工地,抗洪前线,到处有他的身影。那段时间,为了宣传党的政策,为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他不辞劳苦,废寝忘食的编诗。为了写诗他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为了推敲几句诗有时熬上大半宿。有时吃着饭,竟放下碗筷,手做着打竹板儿的动作,嘴里叨叨着……,家里人说他‘着了魔,。
李永鸿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通俗易懂,又略带几分风趣加上他,再的诗贴近生活,有着浓浓的白洋淀水乡土味儿,故而深受群众喜爱,因而在白洋淀有着广泛的基础。后来李永鸿的诗在报纸发表,又相继被其他报刊转载,渐渐的他的名字走出了白洋淀,走出了安新县,走出了保定地区,走出了河北省,走进了北京城。 “渔民诗人”的名子叫响了!
白洋淀李庄子村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李永鸿在为社员们唱诵自己歌颂新生活的作品。 李永鸿的文学创作道路是一条极为艰辛的道路,是凝聚他对旧社会痛恨,对新中国热爱而走的路,是通过他的不懈努力而日渐成熟的。他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渔民,到上完扫盲班;从用符号代替文字记录,再到拿起笔来创作,他比常人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他的诗歌,有人说是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特定的时代仇恨,这也有一定道理。试想,若不是亲身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怎么能写出“渔民苦,渔民苦,黄连蒲根一起煮”、“没有栊梳娘的手,眼泪化作梳头油”这种形象生动的诗句呢?若不是亲身体会到新社会的甜和党和领袖的恩情,又怎么会写出“渔歌唱到天安门,金光照亮渔民心。天安门上升太阳,毛主席关心咱打渔人。”这样深情的渔歌呢?
李永鸿的诗歌和他本人一样,朴实无华,诗歌语言形象,立意新颖,贴近白洋淀渔民的生活,和白洋淀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极富水乡特色。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他所创作的《白洋淀渔歌》受到郭沫若的盛赞。1961年在保定地区文艺座谈会上,被当时河北省文联主席田间誉为“白洋淀上三只鹰”之一。在他的几十年业余文学创作中,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河北文学》、《新港》、《河北日报》、《保定日报》等报刊发表200余首长诗、组诗、短诗,并结集出版了《白洋淀渔歌》、《红菱传》、《淀上飞兵》等诗集。1972年5月12日《人民日报》文艺版以《淀上渔歌——记白洋淀渔民诗人李永鸿》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