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旅游资讯 人文风景 查看内容

白洋淀造船业发展浅论

2021-1-24 16:20|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921| 评论: 0

摘要: 一、白洋淀航运发展历史概述白洋淀航运史,大致可追溯至几千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六千年古黄河是经流白洋淀地区在天津附近入海,而白洋淀边的梁庄、留籿遗址也分属六千年前的磁山文化和仰韶文化,说明当时此地已 ...



三、白洋淀航运与造船业的经济辐射作用

在天津开埠前,津保内河航运即在沟通华北地区经济交流方面起着较大的作用,天津开埠之后,这种作用更加重要而特殊。首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输入中国的工商业品,进入天津后,必须通过大清河水系,才可能有效地进入直隶省中部地区的广大市镇与乡村,并经过辗转运输(这就需要大车、甚至人力的手推车等其他运输方式的配合了),再进入山西、陕西、内蒙古、北京西南甚至更为偏远的宁夏、新疆、蒙古等地区。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需要的这些地区的农副产等原材料,也是通过反方向的运输,最后由大清河水系进入天津,再运到国外的。

另外,京汉铁路与津浦铁路修通后(当然也包括京津铁路),大清河水系起到了联系这两条铁路线的作用,这样京汉铁路与津浦路之间的物资,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通过大清河这一条通道进行相互交流了。同时上述的两条铁路与大清河之间也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交通三角,无疑也会大大促进这一带的经济交流。因为津保航运的快速发展,白洋淀地区的新安镇、雄州镇、白沟镇、端村镇、同口镇、赵北口镇、关城镇等都成为繁华一时的水陆码头(民国资料记载:十方院码头长264米,河宽42米,月吞吐最高2500吨;新安码头河宽21米,月吞吐量与端村码头同位千吨左右),拉动了白洋淀地区经济、文化、饮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据清史专家卢忠民教授的《近代冀中庙会集市》一文分析,鄚州大庙之所以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临近津保航运的十方院码头,以及连接南京到北京的京德御道。

白洋淀造船业发展浅论 13c83bca5044471c2613efb1de89b698.jpg


四、马家寨船工收入状况演变

马家寨造船业历史悠久。北宋时曾在此操练水军。此阶段造船工匠都是征用地方的,《宋史》记载:宋军每年薪水是约50贯,厢军每年薪水约30贯。一贯等于一千文,宋初时候两湖米价为400文左右1石,1石165斤,浙江地区米价为500文左右一石,按照今天2.5元一斤;一贯约为现在购买力700—800元;禁军军饷为4万左右,厢军为2.4万元。估计造船工匠工资会高于禁军的4万元。金灭北宋后,白洋淀在金统治下,造船工匠多造鱼船和货船。

元代的“漕运”和明代的“陆海兼运”,“内河官漕”与“商运”都离不开船的制造与改进。清朝由于对白洋淀的治理,航运事业极为兴盛,尤以津、保航运历二百年而不衰,都促进了马家寨村造船业的发展。造船工匠在那个时代,安居而乐业吧,马家寨地处白洋淀里造船工匠的温饱基本得到解决。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大清河(包括府河)航程190公里,是保定、天津之间的重要水路。天津、保定之间的货物三分之二靠这条水路运输。通过府河、大清河运进天津的货物主要有棉花、粮食、煤炭、花生、羊皮、瓷器、药材及建筑材料,回程货物主要是食盐、日用百货及舶来品等。这条航线,水量充足、河幅宽,除冬季结冰时外,可航行大中型木帆船。据统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进出天津的民船59604只,大清河为21236只,占当年水路进出天津总量的35.6%。宣统二年(1910年),大清河进出天津的航运量约占进出天津的五大河系总运量的41.3%,其中津保间为大清河的主要航道。近代津、保之间的货物三分之二靠这条航线水路运输,杂食、棉花、纺织品、煤炭、花生、皮毛、瓷器、药材及建筑材料,每年运量巨大,马家寨这个时期艚子等大型的船只,基本都是船主采购木头,雇佣马家寨工匠建造。

白洋淀造船业发展浅论 d8d0260339c616ae741314103c2fb13e.jpg


随着白洋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需要大量的船只,在端村集市还设有“船市”,白洋淀上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场上即有新船出售,也有二手船只的交易。这些更加促进了马家寨造船业发展,也提高了马家寨人的生活。

据《安新县志》记载:1936年冀察政务委员调查,白洋淀地区年轻体壮者年30元,体弱者10元,打短工者3—6角;农忙是天是8角。而当时马家寨造船师傅在每天工资是1元左右,还必须每天好饭和烟酒,或像价格一样的玉米面顶工钱,基本上一个造船师傅一天工作顶平时2—3个农民收入。

马家寨村不仅民国年间有“东兴”“永顺”“两益公”等8大造船作坊,每个作坊主都是即是老板也是造船工匠。每天给雇佣的造船工匠为0.8元,学徒工管吃。每条船均利润约为4元。

据《安新县志》记载:1954年安新县群众造船社45名工人全部来自马家寨,1956年群众造船社与马家寨修配厂合并称安新县造船厂,职工285人,年造木船205只,主要是白洋淀里“三舱”“四舱”“五舱”“六舱”“鸭排”“鹰排”等。销售的木船可得纯利润3石麦子。人民公社成立后,村里造船匠是10分,基本合1元。外出做工收入在2元—1.5元,一般是买工分,剩余的钱归自己所有。改革开放后,生产队解散,船工开始自家造船或出门造船,收入基本都高于当时人均工资的1—3倍。北京、天津。东北基本有水的地方,就有马家寨工匠。从人均纯收入的绝对量上看,安新县在1949-1970年间,除1961、1962年外,一直在80元以下徘徊,1979年安新县人均分配收入108元;

1984年—1988年白洋淀干涸时候,恰逢海洋捕捞兴盛。白洋淀在周围只有马家寨造船工匠能造船,部分还能看懂造船的蓝图,也是马家寨造船最兴盛时候,基本马家寨人十二三岁以上的男孩都去造海船去,一只海船用工在几百个,都是每年春节后开始,在五月渤海对虾时候,集中下海,所以完工必须在这之前,各个船老板会出较高的工钱(从1983年的5元涨到1988年的12元)。

1988年8月白洋淀重新蓄水,也是马家寨造船最鼎盛的开始,因“三舱”“四舱”“六舱”“鸭排”“鹰排”等。要求技术含量高,不像海船哪有需要部分体力活,马家寨还是有一半的马家寨人从事造船,大小造船作坊50多家,雇佣的造船工匠为每天15元,主要是造“四舱”“六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造船工匠的日工资不断上涨,1990年为15元每天,1992年16元;1995年为25元,1996年后70—80,1999年日就是45元,2006年60元,2017年。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的转型,白洋淀水区村基本都通了公路,更是新型的玻璃钢船和铁船的经济耐用,也有造船的成本逐步提高,白洋淀上的木制船逐步退出了白洋淀人日常生产和生活里。

因历代造船工匠都是口口相传,言传身教,意传心领,年轻人对造船业不感兴趣,有的忙于经商办企业,有技术的老艺人大都年事已高,给造船业带来极大威胁,面临失传的危险。造船工匠们用一锯一锛、一斧一凿创造了一个时代,也因时代进步而逐渐退出了人民的生活生产中。2009年,马家寨的传统造船技艺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造船技艺传承人姜琳祥老师傅在自己工作室建成了展览室,把各种样式船做成模型展览,为马家寨传统造船的技艺,世代传承,扬帆远航做出自己一份贡献。

改革开放后,马家寨造船师傅开始走向全国,辛文生兄弟创办的造船厂逐步推进马家寨造船向高端发展,把中国古建工艺装饰与现代玻璃钢船体拼接融合,先后与北京北海公园、颐和园合作,造出的新型龙舟和豪华仿古游船成为接待外国领导人的专用船只,为白洋淀传统造船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8年5月20日

白洋淀造船业发展浅论 93858884adfc8ff8d49f5ada79903c0c.jpg


作者:冬子李,原名李卫东,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十届文联委员,安新县作协名誉主席、高级政工师。

曾在全国100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1000余篇,多篇作品被选入苏教版初三教材、《中国散文精致读本》、《最美文》等20种书籍,已出版散文集《自己的风景》、《白洋淀美食笔记》、长篇小说《鱼王外史》。

(稿件来源:微信公众号“冬子李文化随想”2021年1月13日)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
  • .
  • .
  • .
  • .

文热点

读排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