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旅游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品读 | 白洋淀的“那些花儿”

2021-2-9 20:14|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734| 评论: 0

摘要: 现代诗歌曾在白洋淀边“绽放”。近50年前,白洋淀渔村活跃着一群年轻诗人。他们昼夜推敲、高歌吟诵,将诗句写到日记本上传抄交流,也常无奈地将诗本烧毁……后来,人们将他们称为白洋淀诗群,是几年后风靡一时的朦胧 ...
      现代诗歌曾在白洋淀边“绽放”。

      近50年前,白洋淀渔村活跃着一群年轻诗人。他们昼夜推敲、高歌吟诵,将诗句写到日记本上传抄交流,也常无奈地将诗本烧毁……后来,人们将他们称为白洋淀诗群,是几年后风靡一时的朦胧诗之先导。

      而今,那群诗人已白发飘零,他们的故事在水雾和夕光中渐渐散逸。这片承载过伤感和冲动的湖水越来越清澈,可再难浮现出那样具象与隐喻的诗句。

品读 | 白洋淀的“那些花儿” 83b9b192f5c4af2d86c28dca702002b3.jpg


诗人照片挂在村头,诗句写在村外码头边墙上,诗群成了渔村一个旅游品牌,上岁数的村民还可说起诗人习性和轶事,熟稔的语气中偶带调侃,仿佛念叨远游的兄弟……

品读 | 白洋淀的“那些花儿” b870b8084b81f57249ebf7fb39a2ccf0.jpg


      “记得河湾里灯火聚集/记得渔船上话语亲密/记得你们款待我的老酒/还记得你们讲起的风暴与遭遇/当然,我还深深地记着/就在黎明到来的时候/你们升起布帆/并对我唱起一支忧伤的歌”。

这是芒克的《致渔家兄弟》,作于1971年,现写在安新区">雄安新安新县大淀头村边墙上。

品读 | 白洋淀的“那些花儿” 9be12fcf40d18c76cd55ae9ec7d4929f.jpg


1969年北京青年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乘一辆马车到大淀头村插队。

之后几年他们在这里迷惘、在这里寻找、在这里失去,在这里写诗。同村有根子(岳重)、白青(朱继和),邻村有林莽(张建中)、宋海泉、周陲等。

在那个特殊年代,这群20岁左右的青年用诗歌表达、抚慰自己。宋海泉说,当时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开始,“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了那一代城市少年强加于身又无可逃避的命运。

他们“感到一种被抛弃的痛苦和惆怅,一种强烈的幻灭感和对前途的渺茫,对于家园的眷恋,固执地守卫着已经破碎的理想”。

林莽回忆说:“那是一些在孤岛上的日子,既有正午的阳光,也有深夜的冷雨……在寂静的寒夜里,我找到了诗:这种与心灵默默对话的方式。谁曾幻想过、渴望过,谁曾希望过、绝望过,谁曾经历过、痛苦过,谁就会懂得。”

品读 | 白洋淀的“那些花儿” 29b63f1ba5881c9b15f502ce9e665e08.jpg


“抖索飘摇的枯叶被带上长空/哀鸣失群的孤雁被留在沙滩上/同是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流浪汉蜷曲在冰冷的栈房。”(宋海泉《流浪者之歌》)

时代注定了那代青年漂泊的青春,相对于边疆等知青集中区域来说,白洋淀距北京近,饶有鱼虾莲菱,生存压力不大,水乡管理也不像边疆那样严格。

这里原非知青集中安置地,但政策要求各地必须欢迎知青,有些城里青年回原籍,并引来同学,他们大都来自知识分子或干部家庭,家长被“打倒”了,城里呆不下去,串通着来到白洋淀

北岛(赵振开)写道:“白洋淀的广阔空间,似乎就是为展示时间的流动――四季更迭,铺陈特有的颜色。不少北京知青到这儿落户,寻找自由与安宁。”

品读 | 白洋淀的“那些花儿” a5e6fa57da3dd9df8fe1bed90814b3d1.jpg


知青们也常回京,通过“地下文化沙龙”,接触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如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等。

生存无忧,环境优美,又接受了最新文学潮流的影响,使这些年轻人能充分进行自我艺术表达。

白洋淀 白洋淀旅游 白洋淀景区 白洋淀天气 白洋淀住宿 雄安新区 安新 雄安旅游 雄安天气 雄安景点 白洋淀门票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文热点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