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写于1945年的延安,此时抗战结束,白洋淀之于孙犁也早成了往事,——事实上,他这一生只涉足白洋淀三次,每次都是匆匆过客,然而正是这个异乡人“点燃”了白洋淀,使它灼然生辉于文字里,成为一处名胜。此为小说“荷花淀派”的来处,意即清新、淡雅、自然、质朴。 无独有偶,三十多年后,又有一群异乡人来到白洋淀,一住十几年,致力于诗歌创作,后来被命名为“白洋淀诗派”,代表诗人为多多、芒克、根子等。这是一群北京知青,时年十八九,——时年正值1969,文革最狂热的阶段已经过去,一代青年陷入迷惘中,他们把这迷惘诉诸笔端,或诗歌,或小说,以地下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民间,影响甚众。一般认为,“白洋淀诗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特点是反思、批判,对个体生命的追问,以及对孤独、虚无的认同,在精神上更接近现代主义倾向。比如芒克写于1974年的诗: 那冷酷而又伟大的想像 是你在改造着我们生活的荒凉…… 由于种种原因,“白洋淀诗派”并不为公众所知,但在文坛却颇负盛名,有论者认为,他们规定了当代诗歌的方向,对后来的朦胧诗以及新生代诗歌影响深远,被称作是当代诗歌的“源头性”存在。 很难说清楚,“白洋淀诗派”与白洋淀之间到底存在怎样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可以想见的是,这些被放逐的年轻人,当他们泛舟水上,穿梭于荷花淀、芦花荡,——那怎么都穿不尽的浩淼水面;或是夜间躺在堤岸上,看深邃星空,听波涛拍岸,心情和当年的孙犁必是不一样吧?孙犁看到的是水乡秀色,诗情画意,同样的水乡,落在三十年后这拨年轻人的眼里,便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色调突然变冷了,有了一种苍茫意味。 三十年间,白洋淀这片占地四十多万亩的浩淼水域,竟诞生了两种文学流派,它们风格迥异,却都影响深远,这在全国怕也没有第二地。——从这个意义讲,白洋淀的特产未尝不是文学。另一方面,文学和地域的关系毕竟是神秘的,故乡且不论,“荷花淀派”和“白洋淀诗派”都是由外乡人创立的,便是明证。他们和白洋淀很像一种邂逅关系,千万人中,突然遇上了,不经意撞了个满怀,彼此都很惊喜,好像是失散多年的自己人,他们要靠对方才能自我确认、自我认知。(魏微) |
白洋淀上丨数字淀乡的新光景从今年年初起,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
各级媒体点赞白洋淀大美风光——白洋淀主题集体采访侧记为全面展
根据白洋淀景区品质提升、恢复开放的整体安排,雄县白洋淀东码头
张国华在容城县、安新县调研白洋淀生态治理保护工作参加“大走访
雄安:生态城市雄安,一座蓝绿交织的未来之城正拔地而起。“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