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旅游资源 旅游商品 查看内容

苇编鱼篓

2014-4-15 22:02| 发布者: bydly| 查看: 2048| 评论: 0

摘要: 小亮沟苇编手工技艺据老辈人讲至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它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为了生活用智慧的头脑,辛劳的双手创造出的一种手工技艺,随着社会的演变,人们逐渐把苇编当成一种副业,变成商品进行流通。早在清顺 ...
苇编鱼篓 85533425211.jpg

    小亮沟苇编手工技艺据老辈人讲至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它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为了生活用智慧的头脑,辛劳的双手创造出的一种手工技艺,随着社会的演变,人们逐渐把苇编当成一种副业,变成商品进行流通。

    早在清顺治年间(1653年),这里人烟稀少,芦苇杂草遍地丛生,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占据疆土,从关里大量移民至此。人们从管理举家迁移这里,占据塘片,开荒种地。由于辽河水的数年冲击,自然形成滩涂,当时湿地众多,沟汊纵横,芦苇茂密,树木少见,至今地名还延续,如王家塘、韩家塘、魏家塘、董家塘、苏家塘、小亮子沟、高坎湾等村子名,当时有刘姓兄弟二人迁至今西安镇小亮沟村,他们兄弟二人携带家眷,垦荒占早,占据塘片以渔猎为生,先用芦苇泥巴搭起窝棚,建起居所,塞外东北冬季寒冷,人们在窝棚里搭起火炕。开始人们用软草铺在炕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刘姓兄弟二人脑子灵活,心灵手巧,试着用芦苇编成片片,铺在火炕上,这就是最早的炕席,也是苇编的最早雏形。

    到了清咸丰年间,关内河北省、霸县、大成、文安、静海等地的人陆续来大辽河西岸一带定居,人烟开始稠密,人们开始自制一些苇编所用工具,至此以刘氏兄弟为代表的小亮沟苇编在当地逐步发展起来,当时传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家家户户编苇席之说。”

    据光绪年间史料记载,大辽河自开河至封冻期“有船往来两万艘”,这些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船只,上行时装载粤、闽、浙、苏、鲁、川等省出产的绸缎、布匹、药材、瓷器、茶叶、糖类、纸张、漆器、竹器等杂货,途经下辽河、“官码头”、田庄台“官摆渡”小亮沟下口子屯,用杂货换上苇编制品,在运往黑龙江、吉林、内蒙等地,返程下行时再把内蒙古及东北平原生产的高粱、大豆、毛皮、木材等运往南方驻地,因此苇编制品也成了小亮沟及下辽河沿岸一带老百姓的支柱产业,由于小亮沟沿辽河右岸一带芦苇资源丰富,当地人无师自通,世世代代靠的是家族制传承,凭的是个人悟性,家家户户,男男女女,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从事苇编业。小亮沟沿辽河右岸一带基本上形成了以苇编制品为龙头的产业链。随着小亮沟苇编业的悄然兴起,加之当时人民生活的实际需求,人们开始从苇编制品的品种、样式上不断创新,当时苇编种类上可分为“炕席”、“茓子”、“鸡蛋篓子”、“酱缸斗篷”、“鱼篓”、“锅盖”、织“福”字、“喜”字等,一些小巧玲珑的苇编工艺品也根据市场的需求应运而生。

    到了民国年间,当时田庄台没有苇编制品的集市,并有“义发合”、“鸿兴泰”、“永增长”、“长兴泰”等席商,每天早市可收苇编制品数以千计。转手销售辽、吉、黑三省。而登市卖苇席制品的有小亮沟、驾掌寺、王家塘、苏家塘、新屯、曹菜、魏家沟,以致营口的盖家、赏军台等地。这一繁荣之景象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解放后,人民政府设定苇田管理股,对苇田进行统一接管,继而发展成为赵圈河、辽滨几大苇场,而经营苇编产品的收购先由国营裕兴公司,后由土产公司,中间通过农村供销社代为收购。

    苇编制品产量最高的要数苇席,苇席主要用于漏天存放物品的苫盖、垫底和北方居民铺炕,其生产工序多,全部手工操作,高峰时期沿辽河两岸一带在百万片左右,1972年最高产135万片,1980年以后苇编制品成为小亮沟沿辽河一带盛产芦苇乡镇的农闲副业。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因新型防水塑料薄膜的出现,代替了苇编制品,城镇住房向高楼发展,发达地区的居民不再使用苇席。农村百姓多用地板革之类的现代化原料代替苇编制品,诸多因素使苇编制品的使用量大幅度下降,生产随之停滞,而芦苇加工向现代化的工艺品方向纵深发展。

苇编鱼篓 93648201823.jpg


苇编鱼篓 16875740885.jpg

苇编鱼篓 1.jpg


苇编鱼篓 81695076823.jpg


苇编鱼篓 45308358073.jpg
白洋淀 白洋淀旅游 白洋淀景区 白洋淀天气 白洋淀住宿 雄安新区 安新 雄安旅游 雄安天气 雄安景点 白洋淀门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鸡头米

最新评论

文热点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