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环境考古工作的重点是白洋淀周边区域的河湖水系演化及其对人居环境、聚落分布和生业模式的影响。2018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在北京大学和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配合下,围绕古人生存的环境背景问题,在雄安新区开展了环境考古研究工作。首先对白洋淀及其周边区域的地层进行了全面调查。我们对该区域广泛分布的上百处各种露头剖面进行了调查和记录,使用了遥感影像、RTK、激光测高仪、标准土色卡以及专门设计的调查记录表等,并有侧重地进行了碳十四和光释光年代样品以及沉积样品的采样,以了解地层的形成时代和性质。其次,对区域内的重点遗址,如北城、梁庄、午方、东牛、申明亭、哑叭庄、南阳、鄚州城、双堂金代墓地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遗址的地貌位置、文化遗存与自然地层的关系以及所经历的环境变化。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的收获和认识。
(1)建立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地层的时空框架,并划分出不同的地貌单元。研究区内的地层最为显著的是灰色至黑色的湖沼相地层,在区域内有广泛的分布。45个AMS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这些湖沼相地层的时代主要为中全新世,整体上结束的时间在距今4000年左右。根据湖沼相地层的有无和发育状况,可将研究区的地层序列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晚更新世以来厚层的河流相堆积被全新世中期层数不等的湖沼相地层所覆盖。此种情形最为常见,广布于雄县以西的白洋淀周围。第二,不见全新世湖沼相地层,主体为厚层的晚更新世河流相堆积。这种地层序列见于容城至三台一线以及八于、晾马台和白洋淀东南岸的部分地区。第三,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湖沼相和河流相相间发育形成的厚层堆积,主要分布在雄县以东地势较低的区域。地层序列的差别反映了地貌单元的不同,被切割的晚更新世冲积扇台地、扇前或扇间平原以及滨海平原经历了不同的沉积过程。
(2)重建了区域河湖演化的过程,并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内部差异。晚更新世期间,研究区的中西部地貌过程以冲积扇和河流泛滥为主。进入中全新世之后,出现了一个“大湖期”,除部分区域外,普遍有湖沼的发育。但研究区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大湖,而是一个位置不固定、面积、范围不断变化的游移性湖沼。距今4000年之后,剖面中基本上已经不见连续的湖沼堆积,而再次转为河流相的泛滥堆积,以侵蚀的河流沟谷为基础,发育了较多的塘陂,其中可见规模不大的湖沼相地层。
(3)揭示了研究区古代文化遗存埋藏的规律和人居环境的特点。处于不同地貌单元的遗址有不同的埋藏环境。在冲积扇台地区,从仰韶早期直至历史时期的遗址文化层都接近地表,例如北城、午方、哑叭庄等遗址;而如梁庄遗址,其上则覆有数米厚的河湖相地层;在雄县,除深达十余米的取土坑外,一般见到的地层都晚于东周。从人居环境的特点来看,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遗址主要集中在冲积扇台地上。从大约距今2500年前开始,出现了显著的向平原地区的扩张。其环境背景是平原地区湖沼的消亡。尽管历史时期以来河流泛滥持续发生,但相对于湖沼,河流的差异性沉积作用仍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土地资源。
(稿件来源:《中国文物报》2020年7月24日第0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