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554|回复: 0

【原创】白洋淀芦苇,曾经的辉煌!如今出路在何方?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89

主题

0

回帖

16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67
发表于 2017-11-12 20: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西忻州
白洋淀芦苇,曾经的辉煌!如今出路在何方?》

文/小猪


相传俺们白洋淀这一方人,是明朝初年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白洋淀的。不知我们的祖先怎么相中了这块福地,白洋淀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白洋淀三种宝——菱角、“鸡头”、“王子草”!还有我们的“铁杆庄稼”——芦苇!既可以在“高原子”(涨水也漫不过的高地)上长,也可以在水漫过的洼地上长。

大多数人是农业地里的多面手,既会打渔、割苇,又会种粮种菜,还会驾船、赶车,识人、谈生意!

在《采蒲台的苇》中,孙犁老先生说:“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他还写了芦苇的各种用途:可以织席,可以铺房,可以编篓捉鱼,可以当柴烧火……

1.jpg


还可以当做武器攻击敌人,至今留有抗辽名将杨六朗火烧韩昌的古战场——郭里口村北的烧车淀!抗日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开展广泛的敌后斗争,成立了“”雁翎队”,利用娴熟的水上生存渔猎技能和迷宫一般的芦苇荡,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有力的支援了抗战!当时秋后人们有意识的把一块块苇田周围的苇子保留,中间割掉,从而鬼子进村时,便于乡亲们和雁翎队转移、隐藏和宿营,同时可以预防敌人发动火攻!

2.jpg


解放前,我国几乎整个是农业社会,没啥工业制成品,苇子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

“苇薄”铺房顶再上瓦,苇席铺炕,还可以“打囤”盛粮食。捕鱼达人家的巧媳妇儿还能编出各种渔具。交通通讯的不发达,“老客儿”(旧时生意人的称呼)的货物运输、贩卖有时显得比土特产的生产还重要。俺们白洋淀人靠水吃水,自然产生了很多鱼贩子和“苇客儿”!


这里咱重点讲说“苇客儿”。

苇子的贩卖有两条线、两种形式,利用白洋淀上通保定、下通天津的相对便捷的水路优势,下天津卫去卖。我“老祖”(曾祖)就是通过做“苇客儿”,到天津卖苇赚了钱,置下了多块好地,从佃农变成了“上中农,”差点被评为“富农”。

淀边的半水区村,用毛驴车拉着苇编成品、或只捆好捆儿、未加工的芦苇,去贩卖,本地的苇子不够卖,有“老客儿”还到天津塘沽和唐山乐亭县《杨三姐告状》的村里去买过苇,再运往别处贩卖!
解放后,在火红的年代,全国大搞社会主义建设。俺们白洋淀人民自然不甘落后,人民干劲儿冲天,兴修水利,避免水患,把苇田上用上河底的淤泥,增加肥力。

那时的春夏,生产队要组织社员们徒手拔两遍草,称作“拾碗子”(音)。秋天,苇子由青变黄的时候,“大队”还要组织民兵们“看青”(禁止打青苇)。深秋见霜后,满淀的芦苇完全金黄,男人们挥舞着“大镰”,前腿弓、后腿绷,有顺序的扫倒一片一片的芦苇,动作比打高尔夫球还要优雅!

妇女和孩子们把苇子捆好捆儿,称为“接把儿”,把只有本地人可以分清的芦苇品种——“白毛子”、“黄瓤苇”、“杂秧子”、“栽苇”......分门别类的加以利用,“织席、打薄”……和编成各种鱼具!最后的下脚料可以当柴烧生火做饭。

3.jpg


那时俺们水区依靠芦苇的重要性,是方围少有的富裕公社、富裕村。“乾隆皇帝都认为俺们这是风水宝地!还曾说过:“一淀芦苇一淀金,白洋淀真是日出斗金”。迷信说法——这是受过皇封之地!

“上地里”(周围不是水区村的统称)很多家庭都以有闺女嫁到“水地”里、结亲为荣!


80年代的改革开放后,生产队的“大锅饭”体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正式解散!芦苇的统购统销时代也结束了。

有头脑活络的人,又充当起了“苇客儿”,开始贩卖芦苇和“苇薄、苇席”,经营好的,成了当时少有的“万元户”。还有几位“才子”,把苇子制成了《芦苇工艺画》,登上了大雅之堂。这里的人一出生就有了自己的宿命——靠苇生存!这种生活方式一直持续到2010年左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改革开放初期,白洋淀周围的小厂和生意还未发展起来,打鱼收苇的收入并不比打工和做小生意差,再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制成品的增加,人们对苇子的依赖越来越小,渐渐出现卖苇难的问题。

白洋淀的地理情况——交通不便、地面小、水面大,又限制了发展小厂,相比“上地里”整体着实落伍了一阵子。再由于工资物价的上涨,收苇变得越来越不合适,比在工厂里做普工都不合适。人们不得不抛弃千百年来已经当做事业、写入基因里的生活方式。

【外人可能无法体会白洋淀人对芦苇的感情。爸爸在弥留之际,出现幻觉,喊我:“小猪儿!赶紧去三角地(俺家的责任田)去拾点柴火,去晚了就被下地早的抢收光了!”我含着眼泪应着:“是,我马上去!”他忘了很多人和事儿,但没忘吃进心里的活计和俺家的地。】



人们开始做生意、打工,苇田则逐渐荒废了。由于缺乏管理,旧苇没人割,新苇接着长,俺们本地称作“连毛生”。

成片的芦苇被藤本野草爬满、压倒,过去卖给造纸厂的柴火苇是要花钱收的,再粉碎、压块、装车,现在由于工资和物价的上涨,苇子白给都不够工钱!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为了打法时间,编一些螃蟹篓,还有采下苇叶卖到外地包粽子,几乎没有任何用处了。一到秋后,满淀干透的芦苇,成了巨大的火灾隐患!



现在成了新区了,我是多么希望有专家那向新区献计献策,解决白洋淀芦苇的出路问题。不应该满绿时是美景的一部分,金黄干燥后成巨大隐患,而且连年退化。


【原创作者“小猪”,转载请注明】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