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头一节。从这一天开始,人们似乎尽可以享受春天的阳光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根据有关天文资料显示:“一年四季的更替,是由天象所决定的,北斗七星也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移动的,因此有‘斗柄指东天下皆春’的说法”。河北一带的老百姓习惯的把立春叫做打春。据民国年间的《昌黎县志》载:“立春先一日,塑勾芒神及春牛于东城外,阖城官员往迎,鼓乐交作,老稚趋至;有幼童以线穿豆挂于牛角,到立春时刻,‘鞭而碎之’谓之打春。”这种热闹的场面曾有诗云:”年年春打六九头,烟花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画出了从官府到百姓对春天到来的向往和重视,企盼五谷丰登安居落业。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也有词云:“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打春的说法最早应该源于宋朝以后。
企盼像春天到来的风吹佛在每个人的心里,在那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年代,严寒对劳动人民的摧残是可想而知的。孩童时期的我,出于对严寒的无奈,所以更增加了对春天的向往。立春以后,我迎着和暖的春风站在河边轻舒猿臂,把严寒甩到了九霄云外,然后对着白浪滚滚的淀水喊着:“春天哪,你可来了!你是天神赶走了严寒带来了温暖。春天哪!留下来吧!”现在回想起来倒也幼稚可笑。学生时期,我曾经躺在船上,把湿润空气大口大口地吞进肚去,让春天永远留在心里。听着淀水撞击船帮的音律诗兴大发,便对着天空大声朗诵:“春天日暖浪花飞,淀水如蓝野鸟归,鱼虾螺蟹知春暖,渔翁船头响板擂。”引得围观的人指着“诗人”傻笑。当然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咏春诗,历史上最早的咏春诗应该是梁元帝的五言长诗《春日》:“春还春节奏,春日春风过。春风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意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惜春时。”全诗十八句用了十八个春字,写的是春,抒的是情,把盼春、思春、怀春、惜春写的淋漓尽致一气呵成,可谓妙笔生花。唐人李白也在《春思》诗中写道:“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同是唐代的一首五言律诗《南园》咏春别有一番情趣。诗中写道:“春日绣衣轻,春台别有情。春烟间春色,春鸟隔花声。春树乱无次,春山遥得名。春风正飘荡,春瓮莫须倾。”也是一句一春,把人、鸟、树、山收入诗中,人和物写得微妙维肖,春景春情春意信手拈来,好像一幅江南春天的水墨丹青,又像冰消雪化春气升腾的工笔画,让人百读不厌。品的是景 ,思的是情,情景交融,让人遥想联翩。明人蒋一葵咏春别出心裁,他写了一首咏春的回文诗:“岸啼莺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 晴晓月明弄春柳,明弄春柳岸啼莺。”是一首字头连字尾,字尾咬字头的环形诗。给我们勾勒出:“春天风和日丽,黄莺在枝头跳跃鸣唱,夜晚鸟儿归巢,蛐虫鸣叫,月亮悄悄爬上枝头,映印出枝条摇曳的梦幻画面。”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还有一首描写踏春归来的回文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把踏春赏花酒醉而归写的情真意切,入木三分。清朝以后的咏春写春的诗词逐渐多起来,但没有以上咏春诗的意境,因此大多不被世人所传诵
眼下,白洋淀春光明媚、春意盎然,天蓝、水清、苇绿、鸟鸣。景在眼中走、人在画中游,优美的自然风光、古朴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前来观光的游客,人们用手中的照相机留下了这仙境般的迷人画卷,这就是我的家乡白洋淀。自豪感、家乡情让我拿起笔来,效法古人咏春的情怀,吟诵一首《咏春·白洋淀》,“春风剪青柳,青柳春鸟鸣。鸟鸣唤春雨,春雨韵无声,无声结春网,春网绣青春。青春思情恋,情恋怀春人。”抒发了自己热爱家乡、情系故园的缕缕情丝。
想往春天、留住春意、抒发春思是一个白洋淀人永不泯灭的乡愁。雄安新区的白洋淀将是一个梦幻般的迷宫。亲爱的朋友们来吧!这是一个品味文化享受生活的乐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