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渔猎文化,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上百种捕鱼方法,各具特色。扳罾,是我们小田庄村一种特有的传统捕鱼方式。
扳罾作业前需要在陆地上把罾架扎好,把网固定好。罾架用4根直径大约10厘米的竹篙和6根较粗的木棒构成。其中两根较长的竹篙和两根较短的前后对称,形成四边形罾架的对角线,四根竹篙的四端分别是四边形罾架的顶点。四方形的罾网分别拴在四个顶点上。船头有一根榆木做的罾轴,也就是杠杆的支点。罾轴上嵌有直径大约8厘米的四根杉木,两根向后交叉作为动力臂部分,串上石砘子增加重量用来调整动力臂的动力大小。两根向前交叉撑起罾架和罾网的重量,四根竹篙的交叉点部拴上一根高高的木棒,木棒上固定好一个定滑轮,用一根绳子一端绑在罾网的中心,俗称罾顶,一端穿过定滑轮绑在阻力臂(俗称撲水)上起罾时备用,拉动绳子用来起网。罾船是专门为扳罾量身定做的大五舱,此种船长三丈六尺左右,宽八、九尺,载重量大约五吨多,也可作为水上运输工具。因为罾架高易晃动,船大即可以安全稳妥作业,又可以在船上吃住。巧妙的造型设计不仅有传统的对称设计理念,而且蕴含有滑轮,杠杆等科学原理。
一架罾网,呈四边形,展开约有40多平方米,四边用粗粗的绳子穿起,称作“纲”。需要三十多斤六股棉线织成,数不清的网眼用手工操作,也算得上一个不小的“工程”。村头河边,清风习习,荷香袅袅,垂柳拂水,莺歌燕舞。柳荫下,传来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他们仨一群、俩一伙围坐在桌旁在织罾网。只见他们灵巧的手紧握银梭,飞针走线,上下飞舞,闭目盲织。娴熟而优美的动作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多年织罾网练就成拿手的绝活。辛勤的劳动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在六、七十年代,田庄村村民能有一条大五舱和一船罾网,那可是值得自豪、引人羡慕之事。在某种意义上,生产条件关系到生活的质量,制约着渔业的发展。
扳罾是我村捕鱼的拿手好戏。扳罾方式根据不同季节和水流情况可分为动态作业和固定作业两种。未到汛期时,水不流动,鱼游动范围小,“水清则无鱼”,可采用夜间动态作业,俗称“顶坎子”。具体方法是找好地形,水藻较少且鱼繁殖产卵的水面,把大罾放入水中,用木棒顶住动力臂固定好,两人在船舷上撑篙使船和罾网向前悄悄移动一段距离,然后突然把罾架扳起出离水面,四边纲绳绷紧,牵动一个个网眼张开,真是“纲举目张”啊。晶莹的水滴伴着月光闪烁,穿过千千万万只网眼,洒下一片金丝碎银。一条条小鱼在水中不知所措,慌慌张张,拼命地打着涟漪,企图逃脱。一条条大鱼摇鳍摆尾,把水面当成了舞台,七上八下翻着筋斗,蹿跳一米多高,扑通、扑通落入水里,水花四溅。入水后四处乱撞,水面上划出一道道水痕,水面上闪着银光。使人顿生“鱼跃龙门”之快感。拉动定滑轮的绳子,银色的鱼儿活蹦乱跳,顺着网滑入罾网网囊里。用回子抄起放入提前准备好的渔护里,然后继续操作。多时一夜可以捕到几百斤呢。
在汛期到来的季节,河水流动,鱼抢上水,正是我村大罾在河道上大显身手的时机。采用的方式就是“守株待兔,”固定作业。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船和鱼罾,年年每到上游九条河流之水向下游流动时,都提前占据扳罾的有利地形,地形直接关系到捕鱼量的多少。
初秋的一个星期天,我随父亲乘船为队里的罾船运鱼,顺便去看望爷爷。透过芦苇荡,远远的看见高高的罾架时起时落,心情异样激动,心想:这下可要一睹爷爷扳罾的风采了。
在杨家淀马长河的拐弯处,一条罾船船头船尾用铁锚固定得很牢靠,船头和船尾分别被长长的竹篙支开,离岸边一个合适的位置,罾架敷设在水中等待鱼群游临进网。罾网前方漂浮着几根粗竹篙,用来挡住上游流过来的浮萍、水葫芦等漂浮物,免得进入罾架范围。爷爷正在进行逆流扳罾作业。爷爷虽已年近花甲,身板结实硬朗,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岁月的风霜染白了鬓角。头戴一顶破得不能再破的窝窝头苇帽,紫铜色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神情。
爷爷一生对捕鱼情有独钟。抗日战争时期,我家住大张庄,是堡垒户,住宅和岗楼隔河相望,相距200多米。地下室里掩护着我党两位地下工作人员,一位叫曹乃康,一位叫史洪涛。那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缺衣少粮。爷爷和奶奶就是在这条河上下丝网捕鱼贴补生活。多少次捕到的鱼被伪军抢光,有理无处说,只有忍气吞声。岗楼被端掉后,全家人如释重负,开始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生产队里,修水库、根治海河、抬田挖沟,爷爷积极报名,踊跃参加,抢在别人前面。他谆谆教导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看着爷爷那凝重的目光,我在猜测:是否对昔日的艰苦斗争岁月在默默回忆?是否又思念那些牺牲的雁翎队战士?是否对两位革命同志又在惦念?还是对幸福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的由衷地感慨?他的眼神中蕴含着无限深情,在等待中多了几分企盼,饱含着无限的憧憬。只见他把大罾轻轻放入流动的浑水中,罾网占地大约40多平方米水面,5至10分钟后,爷爷用像铁钳子一样布满老茧的两手抓住动力臂扳杆,双膀用力,整个身体像千斤坠一样下倾,罾架服服帖帖地缓慢露出水面。网里的鱼非常敏感,不停地上蹿下跳,有的竟蹿出罾网外,得以逃生。我看得眼花缭乱,兴奋不已。爷爷不慌不忙慢悠悠地进行操作。只见他起罾后双手紧攥住定滑轮的绳索,用力向下拽,罾网慢慢地被拉出水面,各种各样的大小不一的鱼儿顺着渔网滑到了船头前的鱼兜里。接着顺手把绳子缠在木架上用脚踩住,一只脚把抄鱼回子的竹篙柄勾到手中,左抄右抄,只几下就抄到满满的一回子鱼。随手捡去一些水藻、浮萍,一转身,把鱼准确地倒入用芦苇编成的鱼篓中。然后,一抬脚绳子突然一松动,罾网哗啦啦就落到水中,又顺手抬起动力臂的杉木扳杆,缓慢地把罾网沉入水中,抄起木棍顶住(俗称打上点)。一切就绪后,拧上一袋旱烟点燃,吧嗒吧嗒地抽起来。爷爷神态从容,动作连贯娴熟,干净利索,有条不紊,真叫人折服啊。那次,我们送去的八个鱼篓都用上了,鱼篓(称作渔护)在水里围满了船舷,鱼在护里蹦啊跳啊,折腾个不停,足足有2000多斤鱼,可以说创了扳罾捕鱼的记录。
我还学着爷爷的样子体验了几次。把罾网放入水中,注意观察水面,水面不时荡起涟漪,水中芦苇荡里鱼儿把嘴露出水面,唼唼觅食,偶尔跳出水面,鸟儿不停地叫着,不远处有几只小鹭鸶聚精会神地盯着水面的水藻,准备出其不意地捕获猎物。记得第二次扳起大罾时奇迹出现了。两条红尾大鲤鱼一跳一米多高,还有一条很大的黑乎乎的足有十几斤的大黑鱼在撞网,好家伙,真热闹!渔家乐呀渔家乐,一点不假。此情此景吸引了好几条过往的船只凑过来看稀罕,人们欢呼雀跃大饱眼福,投来羡慕的目光。爷爷手把手地教我,并叮嘱我,不要慌手慌脚,慢慢地学。那条大鲤鱼捉住了,可那条黑鱼把罾王撞了个窟窿,逃生了。真可惜啊!爸爸拿出竹梭和线,熟练地把网上的窟窿补好。对爷爷说:“罾网是棉线的,不结实,黑鱼头尖,撞得力量大,所以溜之大吉了,明年织一张尼龙线的罾网”。爷爷也笑着对我说:“别心疼,常有的事,一会儿还会有更大的鱼”。两条大鲤鱼一雌一雄在船舱里蹦啊跳啊,我按住鲤鱼,分别用杆秤勾住鱼鳃称了一下,一条足足十一斤,另一条九斤半。爷爷用两个弯针分别串上鲤鱼的腮,在左右棹丫上一一绑好,放进了水里。鱼在水里不会死亡,这是最好的保鲜方法。
忽然,罾网范围内有一条蛇在游动,一会儿,挨着罾网露着头停了好一阵子。当把大罾扳起时,蛇和鱼混在一起,我很害怕。父亲用竹篙把蛇挑到罾网外,才把鱼抄进回子放入渔护。我注视着水面,忽然又看见像蛇头一样的东西在水面上一动不动。我轻声地对爷爷说:“爷爷,快看,又一条蛇。”爷爷看了一眼笑着说:“不是蛇,是一个王八。”果然,搬起罾网一看,一个足有5斤重的大王八,头缩进了硬壳,趴在罾囊里,一动不动。巧了,还有一条黄鳝在甲鱼旁不停地蠕动。我不认识黄鳝,以为是蛇,还闹出了笑话。爷爷告诉我:青蛙、蟾蜍、黄鼠狼,老鼠、貉子、野鸭等,不管啥动物,只要进入罾的范围,都会束手就擒。搬罾捕鱼趣味无穷,我也着实过了一把扳大罾的瘾。兴奋之时,不免有些诧异,心里油然升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多么渴望鱼儿能冲出这激流漩涡,越过重重阻隔,去寻觅那憩乐之所,繁衍生息!这也许是一种幼稚的心理吧。
罾船就是一个流动的家。船上备有被褥、锅灶,柴禾,米面,锅碗瓢盆、各种作料、各种生活用品等。为了防雨,还用桐油和白布做了油苫布防雨。我惊讶地问爷爷:“咋啥东西都有啊,简直像个杂货铺!”爷爷捋了一把胡须笑着说:“在船上过日子嘛,得讲究一个舒舒服服,美美滋滋,一点也不能含糊。”接着哈哈笑了起来。我被爷爷乐观的心态所折服,禁不住做了个鬼脸,吐了吐舌头,点着头伸出了大拇指。
不一会,爷爷为我们做好了午饭。我走到船后边,通知在后舱睡觉的另一位社员一起吃午饭。船舱里宽敞得很,铺着松软的稻草、苇叶,厚厚的毯子,绵绵的棉褥,看上去他睡得好香甜啊。爷爷笑着高声喊道:“顿杂鱼、贴饼子熟了,小火慢炖,活鱼活水,花椒大料葱姜蒜,油盐酱醋俱全,鲇鱼尾巴鲤鱼头,方鱼<武昌鱼>肚皮一层油,乾隆最爱吃的亲自命名的“半蒸半煮”,咱们也当一回皇帝,快起床吧,一会儿凉了。”做鱼还有着这么多讲究,逗得我直笑。我们四个人围坐在船上一起用餐。啊!色香味俱全,盘内,黄色的嘎鱼,肉质劲道的黑鱼,尾巴一兜油的鲶鱼,特大个的鲫鱼,肚皮一层油的武昌鱼,张牙舞爪的大青虾和螃蟹.....使人垂涎欲滴,顿增食欲。我用芦苇做成的筷子夹了一块鱼肉放进嘴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尝,各种鱼独具风味,真是大饱口福!接着就狼吞虎咽得吃了起来,大有风卷残云之势。顿生喜餐“杂鱼”难为菜之感。扳罾劳动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
夜幕降临,爷爷的搭档进舱入睡,发出沉沉的鼾声。爷爷独自扳罾操作,别有一番意境。皎洁的月亮高悬在夜空,星光璀璨,渔火闪烁,河水淙淙流淌。侧耳细听:鱼儿细语,鸟儿呢喃,群蚊唱曲,鱼跳潺潺;远观,莲叶闪亮,苇影幽暗,银濠如练,归舟扬帆。身居夜淀清幽处,独享月下之安然。爷爷习惯地点上一支香烟为伴,驱走寂寞,鞠一捧清水浴颜,哄走困倦。一罾一罾又一罾,收获着希望,收获着幸福。
月亮疲倦的不知去向,远处渔村传来了隐隐的雄鸡的鸣声,狗在汪汪地叫。太阳漏出了笑脸,阳光透过千万个网孔斜射在水面上,反射出点点金光,高大的罾船镶上了一层金色,炊烟伴着雾气给罾船披上了一层轻纱,显得更加迷人。新的一天开始了,另一位爷爷已经做好了早饭,精神饱满地换岗作业。
汛期这个季节里,在九条河流和白洋淀中,我村几十条罾船都在进行捕鱼作业,收获颇丰。俗话说,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不是亲眼看到一条罾船一天能捕到两千余多斤鱼,真不会相信的。白洋淀就是“四季皆秋”日进斗金的聚宝盆啊!
乾隆皇帝曾多次驾临白洋淀,对白洋淀古老的罾网捕鱼方法十分青睐。曽驻足而赏,御驾亲试,即兴挥毫赋诗一首“万堤柳”:风前日日旋添黄,上下笼堤十里强。恰似与人为宿约,每来常是罾烟光。相传乾隆帝在罾网船上御品“半蒸半煮”(炖杂鱼贴饼子)之美肴。足以见得扳罾渔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汛期已过,罾船载着高大的罾架停泊在四面环水杨柳掩映的小渔村,小燕子围着罾网飞来飞去,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在竹篙上跳来跳去,喜鹊也登上了竹篙顶端翘着尾巴歌唱,好像在为久违的渔民凯旋归来开欢迎会。全村男女老少欢天喜地,眉飞色舞,鞭炮齐鸣,像过节一样,庆祝渔业大丰收。看,是谁在支起画架,舞动画笔,在勾勒一幅美丽的渔村罾网画啊!
渔船载着喜讯而归,老传统,生产队里又要给社员们预支分钱了。人们笑逐颜开,奔走相告,然后结伴乘船去安新县城赶集,为老人孩子添些衣服,被褥,买些家庭用品,有时还去安新县城下馆子美美地吃上一顿。邻居田叔叔小两口却不预支,暗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琢磨着等过年年底结算一起分红,攒着盖新房呢。田大伯眯着眼笑着说:“我先给宝贝儿子把喜事办喽,好快点抱孙子啊!”逗得大伙直笑。有的社员攒着钱为孩子完成学业,有的社员想着再买一条船,更新渔具,增加再生产。有的社员最想买的却是家庭三大件: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几位队长集思广益,计划着添置几台农业机械,救济救济军烈属、困难户,资助一下村里上大学的学生,有富余的话,再把三间队址旧房翻盖翻盖。渔业收入,为社员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扳罾捕鱼作业,为村民生活注入了勃勃生机,给人们带来的了无穷的乐趣。不仅增加了个人收入,还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村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六、七十年代罾船罾网成了小田庄村一张靓丽的名片,人们习惯上把小田庄称为罾庄,以至这项渔技红遍渔业界,名扬白洋淀!她就像白洋淀渔歌中一个跳动的音符,在静静的夜晚经常轻轻地敲打我的心房;像渔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小花,绚丽夺目!虽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却执着顽强地绽放!
伫立在罾船前,仔细观察,不禁浮想联翩。渔家先辈们在千百年的捕鱼劳作中,发挥聪明才智,积累经验,不断进取创新,使扳罾这项古老的渔业技术为征服自然做出历史的贡献。如此构思巧妙的结构,简直是一个发明创造。她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火花,怎不叫人肃然起敬。
在我的梦里,高高的罾架,在明媚的阳光下,在月色如水的星光里,安详地守望着白洋淀的湛湛蓝天,浩瀚碧水,无边的芦苇、葱绿的荷塘、美丽宁静的小渔村......童年的记忆牵动着我的乡愁,永远是我生命里的一首深沉而悠扬的赞歌!我爱母亲湖!
罾网捕鱼
九溪欢笑入白洋,濠淀通连抱苇塘。
罾网捕鱼传后世,水村渔技誉八方。
破衣可御连阴雨,苇帽喜迎暑日阳。
阅尽沧桑渔家乐,罾船灯火伴星光。
作者简介:王会来河北雄安人,生于1952年,退休教师。 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歌颂家乡白洋淀。自印有《小荷》、《我爱家乡白洋淀》、记实故事《白洋淀上雁翎队》。曾在《老年夕阳红》发表作品。
(稿件来源:微信公众号“雄AN文学”20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