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网络世界里,手机已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闲暇之余点开抖音,手机屏幕上闪现着金灿灿的稻谷在秋风中翩翩起舞,收割机隆隆欢唱的场景。那熟识的乡间小路、那撮撮金色稻竿,宛如一柱柱檀香袅袅,燃起我少年时代拔秧栽稻的一段美好记忆。
农谚说: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此时的白洋淀荷塘苇海,碧波万顷。乡亲们手上各自拎着一捆稻草,有说有笑的走在下地的路上,穿过大街走向东堤头,越走视野越开阔,然而,脚下的大路变成崎岖的田边小路,小路下坡的池塘蜿蜒在千里堤的脚下,在晨曦里波光粼粼,参差不齐的水草迎风摇曳,浅游的鱼儿不时探出头,调皮地吐出一串串白色泡泡,有一片“蛇麻秧”与杂草缠绵在一起,凌乱的藤蔓和叶子将不足两尺宽的小路铺满,路过的人们一不小心就要被它绊倒。
来到田间地头上,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谈天论地,憧憬未来。我和几个小伙伴拉扯着本家大伯撒娇,非要让他唱个段子,大伯开朗爱搞笑,他整整衣帽故意清了清嗓子开口唱:
改革春风吹大地,
中国人民真争气。
公私合营私交公,
合营解散出富农。
山不转水转,
好风水围着百姓转。
不管怎么转,
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大伯那张生动的老脸与肢体语言,逗得人们哄堂大笑。
大家带着愉悦的心情望着这片绿油油的秧苗,嫩嫩的秧苗仿佛一潭绿水在春风中摇荡,晨光下宛如翠玉般溢出荧荧的光。每家的代表手里都捏着一张抓阄的纸条,按照编码查找属于自家的育秧逛子,并在逛子埂上做好标记。
春寒料峭,谷雨虽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但沟壕的水依然很凉。人们不用队长催促便自觉动手干活,因为这些活早干完就能早回家,父亲说这是生产队刚兴起的“小承包”。用队长的话说就是能者多劳,干的越多工分挣得自然就多。
自古以来水稻种植就是一个移植作业,这边拔秧苗那边栽水稻,拔稻秧的事宜各家各户安排的井井有条,人们在说笑中加快手里的活计、在向往中议论着好日子的来临,笃定改革开放的发展必将颠覆生产队的传统劳动!
拔稻秧看似简单实则很消耗体力,弯腰驼背的还要掌握力道拿捏秧苗的根须,想着苗的成活。想起那时候田间的人们,男女老少脸上或多或少都粘着泥水,这泥水和汗水凝在一起,仿佛流进了人们的心间,脸上洋溢着知足的甜蜜。可是,育秧逛子里有一种软体小虫我们叫它蚂皮,它特别可怕,一旦蚂皮叮进小腿肉里,钻心钻心的痛!让人防不胜防。
父亲仰头看看天空,太阳已爬到头顶,便让我回家去取晌午饽饽。
掺了白面的玉米面亮黄亮黄的,三个大饼烙在铁锅里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母亲娴熟的反复翻动着锅里的饼,微火下饼上渐渐鼓出大小深浅不同的褐色气孔,就像奶奶脸上的斑驳,看上去既酥软又香脆。大饼一出锅母亲立即挟上事先熬制好的小鱼然后用蒸布包好,外边还套了塑料袋子,就是这样母亲还一再叮嘱我把饼揣在怀里。
人们忙活了多半天,逛子里的秧苗总算拔完了。用稻草扎成小把的秧苗,就像菜市场卖的韭菜,一捆一捆的鲜嫩油绿。
父亲见我一阵风似的跑来,便对姐姐们说歇会吧,吃了晌午饽饽咱再栽种稻田好不好?姐姐们举手赞同。一旁的大伯闻着香味儿凑了过来,瞄一眼热乎乎的大饼挟小鱼馋的他咕咚咕咚直咽口水,三姐见他盯着大饼的眼神跟个孩子似的,便掰下自己的半个饼递过去,他毫不客气的伸出沾满泥水僵硬又弯曲的大手,接过大饼吧唧吧唧吃的可香了!
大伯十几岁失去双亲,一人拉扯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日子过的很不容易,后来生活富裕了一点,就先给小弟娶了媳妇,再后来又以小妹做筹码帮大弟换了一个媳妇,在那个年代人们把这事称作“换亲”。看着弟弟妹妹们都成家了,他如负释重。大伯一直单身生活,吃喝上很马虎,邻居们平常都很照顾他。
大伯嘴里的饼还咀嚼着,便急着起身,随手抽出一绺稻草匆匆往下坡跑去。回来大家问他干嘛去了?他不好意思地说出口,便用戏曲道白的模式,吟出四句不是戏词的台词:
手拿机密文件,
脚踏黄河两岸。
大家捧腹大笑,原来搞笑大伯去了厕所。
栽稻的活在欢快的节奏中进行,看着大家手拿秧苗平行站立然后后退,然后再按留下的一对脚窝为两个端点,再在中点栽一撮,使三撮形成一条直线,就这样后退插秧苗,步步后退重复着这个动作,很快栽出一大片稻田。
我站在田埂中央,看着各家栽好的整片稻田汇聚在一起,好像用尺子量好的一样“横成排、竖成行”,无论在哪个角度看都“横竖是趟”。其实每个栽秧人都在认真做着几何题,插算着秋色满园、铺垫着秋江稻波。
看看眼前人们一气呵成的绿,我陶醉了……醉倒在绿的柔波里,充分享受着蓝天下独具的稻田气息,幽幽的苗青是秋的底色、更是丰收的希望!我抹了一把腿上的泥水,想起后梁契此和尚的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在田,
低头只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太阳渐渐西下,栽稻的活已接近尾声。落日透过树梢的空隙烧红了半边天,映红了池塘,染红了刚刚栽满的稻田。
我在记忆中浏览了绿的海洋,在旖旎的稻波里重温了穷日子里的幸福与快乐。抖音上那跳跃的光波把我从记忆中拉回来,感觉空气里裹挟着青草、稻香和泥土混杂起来的清凉,氤氲在整个房间,在外漂泊二十余载的我们,一想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旧貌渐渐换新颜,我就倍感激动。安新区">雄安新区千年之城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抖音上婀娜的稻田依旧舞动,隆隆在响的收割机,仿佛人们拔秧栽稻时朗朗的笑声在耳畔久久回荡……
作者简介
田素芬,安新区">雄安新区白洋淀人,长期居住天津。喜闻墨香、喜欢墨色变化取悦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