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教台村,致敬韩映山
周永战
雄文书院亚军院长约我参加“雄安作家看雄安”第九站活动,一听说这一站是走进龙化,我爽快答应抛开一切杂务一定参加。和以往不同,这次准备参加后,还颇有些激动,心情也有些迫切。原因之一,是我的老家和龙化一样,也在白洋淀之滨,和龙化一衣带水,只是君在白洋南,我在白洋北。更重要的是龙化乡是我崇拜的作家韩映山先生的故乡,我中学和大学时代没少读他的作品,一直认为是韩映山和他的老师孙犁先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文学趣味,其实也影响了一大批当初如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
不知是主办方刻意安排还是机缘凑巧,活动那天中午雄安作家采风团就选择在了龙化乡的教台村用餐,而韩映山先生正是土生土长的教台村人,席间大家免不了谈起了许多有关韩映山先生的话题。
在村里上小学时,韩映山就表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文学天赋,颇受老师夸奖。小学毕业后,韩映山到保定同仁中学(即现在保定一中)读初中,这时他接触到了好多解放区的知名作家的作品,比如孙犁、周立波、赵树理等等,当然对他影响最深的还是孙犁。他开始试着模仿着孙犁的风格写作,并在孙犁主持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鸭子》,这篇小说散发着水乡的泥土芬芳,透着一股清新、朴素、柔美、明丽之气,引起了文坛的注意。韩映山也一发不可收,相继发表了几篇颇有白洋淀地方风情的短篇小说,这就有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水乡散记》。
《水乡散记》于1955年10月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收《水乡散记》、《弯弯的河堤》、《船》、《鸭子》、《高洗子》、《瓜园》、《两条道路》、《冰上雪花飘》、《苑苇和小芝》等九个短篇。这些小说反映的生活是多方面的,有抢险护堤,有生产救灾,以及农村生活其他方面,主题当然带有那个时代的时代特点,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来表现广大农民在党的教育之下,逐渐形成了崭新的,高贵的品质,从而表现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农村的萌芽和成长,封建思想、资本主义思想被不断批判和逐渐克服。也有写学生生活的,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作用,受到了欢迎,从而歌颂农村青年学生在学习和生产上锻炼成长的过程。小说里的人物荷荷、小珍、春雨、小珂、高洗子、白子哥等等,无不透着白洋淀的水灵,朴实而可爱。
因为韩映山有才情,因为孙犁爱才,韩映山自然得到了孙犁的赏识和提携。他深得孙犁作品之精髓,紧承其衣钵,成为了孙犁领军的“荷花淀派”文学的排头兵,在富有白洋淀水乡韵味的创作上卓有成就。韩映山创作这些作品时期,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周围,还聚集了刘绍棠、房树民、从维熙等一批文学青年,他们学习孙犁,文风相近,渐成气候,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荷花淀文学流派的发端。
毋庸置疑,在荷花淀派作家中韩映山是继承孙犁的衣钵最坚决,运用荷花淀派手法写作最彻底的一个。他一生都用犹如泥土中散发着淡淡荷香的语言来描写家乡,歌颂白洋淀,歌颂白洋淀的乡亲。
可以说,韩映山的第一部小说《水乡散记》,奠定了他在荷花淀派中的地位,从此一发不可收,作品不断,几乎都是描写家乡,描写白洋淀人民的。
1960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又一部小说集《跃进图》,共收入了十八篇作品,都是歌颂新社会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品德的,刻画了一批农村老人、妇女、儿童的形象,笔法依然清新、朴素。
1962年8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韩映山的小说和散文集《作画》。此集共收文十二篇,大都是描写白洋淀水乡人民的生活的,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白洋淀水乡秀丽的景色和独特的劳动画面,文笔清新,富有诗情画意。
1963年2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一天云锦》,此集收入了二十三篇散文。这些散文给我们描绘了白洋淀边的风光、人物,它们时而在我们眼前展示出一幅幅水乡劳动、生活场景,时而给我们带来一串串水乡人物劳动的笑声……读着这些文章,就如同在白洋淀边漫步,和那里的乡亲们亲切地聊天,水光湖色,人影笑貌,一一如在眼前。
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7月出版的《紫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出版的《绿荷集》,是收韩映山作品比较全面的两个集子,用作者的话说这两本书是“姊妹集”。《紫苇集》以原来的《一天云锦》为蓝本,又从《水乡散记》《作画》中选了一些篇目编入;《绿荷集》依然收的是作者原先的一些旧作。两个集子里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或是小说式的散文,或是散文式的小说,这正是荷花淀派小说和散文的特点。
1978年2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韩映山的中篇小说《绿苇丛中》,小说写雁勇等小伙伴机智地护送伤员,递送情报,配合雁翎队夺粮库,烧桥梁,打岗楼,在苇丛中钻进钻出,用巧妙的办法缠住日本鬼子横冲直撞的汽艇,最终破坏了敌人的水上交通线。小说语言活泼,乡土气息浓厚,富有战斗的诗情画意。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的《串枝红》,是韩映山的第一本中篇小说集,收入了《采菱村》《串枝红》《清风明月》《金喜鹊》四个中篇,由孙犁题写书名,刘绍棠作序。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些小说描写的都“是些常见的普通人和事,多家常里短,民情风俗,水乡气息,土语村言……只求朴素亲切,真实美善而已。”
《满淀荷花香》是韩映山作的又一部中篇小说,1984年8月由新蕾出版社出版。写的是文文跟随妈妈在姥姥家,饱尝了姥爷种的大西瓜,学会了喂兔子、养水貂、倒虾篓、采荷叶、摘菱角,长了知识,学了本领,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假期。小说洋溢着白洋淀水乡浓郁的泥土气息,读后就犹如到风景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白洋淀游历了一次。
从韩映山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韩映山对家乡的痴情,对艺术追求的执着。有论者责怪韩映山一生都没能走出孙犁的窠臼,其实我倒认为这对韩映山倒有些苛责了。韩映山一生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在写白洋淀,这不正是他对养育自己的家乡的无比热爱吗,这种热爱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诉诸笔端,而写白洋淀恬静、幽然、淡雅的美好,似乎还没有比孙犁开创的荷花淀一派更合适的。
韩映山曾经被安排到大城市天津工作,作《河北文学》和《新港》杂志的编辑,但后来他还是主动要求调回了家乡保定,看来他真的是离不开养育他的这方热土。韩映山用一支笔,饱含深情,用尽一生的精力和才华歌颂白洋淀,歌颂家乡,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我们这些白洋淀人应该致以敬礼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青年,尤其是保定的文学青年,对韩映山的作品大都是十分熟悉的,现在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一些作家,说不定就受过其作品的影响呢。
韩映山是白洋淀文学的一座丰碑。可惜,天不假年,六十五岁的年纪,正在一个作家成熟而创作力旺盛之时,韩映山却英年早逝了,从此天上多了一颗闪亮的星星,人间少了一位天才的作家。
教台村,我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浮光掠影。离开教台村时,我对着这个村庄深深鞠了一躬,是向韩映山先生致敬,也是依依惜别韩映山先生笔下的这片热土!
作者简介:周永战,在雄县人民法院工作,当过高中语文老师,现在法院从事文字工作。喜藏书,也喜读书。家藏民国新文学版本、建国后十七年红色经典版本、名家签赠本等几千册,其中不乏珍本、善本。有几十篇书话作品发表在《藏书报》《保定日报》。有一百多首诗发布在各类网络平台及纸刊。新区成立以来,倾情旧时风物,着力挖掘本地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写有此类怀旧散文一百三十余篇,其中部分篇目已由雄县政协辑印成册,书名《雄安温梦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