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寇建斌
白洋淀被誉为华北明珠,因为雄安,这颗明珠越发璀璨。本想读几首古诗词,看看古人眼里的白洋淀是何模样,不料,一脚踏进一个诗的白洋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光侵蚀自然风化,留存下来歌咏白洋淀的诗词竟然还有成百上千。让我们荡漾在这诗的白洋淀里,饱览昔日的风光吧。
绝似江南好风景
白洋大湖浪拍天,苍茫万顷无高田。鼋鼍隐见蛟龙走,菡萏参差菱荇连。
这是明朝人孙敬宗眼里的白洋淀。
这位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兄长回到故乡(直隶保定高阳人),在淀中荡着一叶木舟,欣赏着水乡风光,但见水天相连,辽阔无边,鱼鳖潜游,莲荷盛开,菱角翠绿,荇草飘摇,心情大好。可能是流连忘返,延耽时间过长,或者是在芦苇荡里迷失了方向,竟然半夜还没出来。这时,大风骤起,波涛翻涌,小船摇摇晃晃,无处停泊。“又不见青萑舫头风色恶,楫郎夜半不停泊。起来四顾水漫漫,疑泛灵槎度寥廓。我故高阳池上客,平生眼见才数尺。洪涛倏忽惊心神,银汉悬流坤辅坼。”夜色浓浓,繁星点点,身处小小孤舟,漂浮于一片汪洋之中,由不得心神惊惧了。
孙敬宗泛舟的只是诸多淀中的一淀,却恰恰是最早冠名“白洋”的那个淀。“九十九淀畿南水,五三六点塞北鸿。”当时的白洋淀,西至清苑、徐水,东南到任丘、文安。这么大的水域,每逢大风卷起层层波浪时,宛如一群白羊前拥后挤地奔跑,于是便有了白羊淀的称呼。 后来人们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可见那时的白洋淀水域何等宽阔。
张家庄北宋庄东,
万缕如烟细雨中。
十斛先储螺子黛,
鹅溪一幅画难工。
这是民国伊人镜描写的春天的白洋淀。
这位名字有点类似现在网名的诗人,是当地一位秀才, 为此地写了不少赞美诗。这是他所题写的“新安八景”之一“东堤烟柳”。
所谓“八景”,旧时编修地方志似乎是个通例,大多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然而,这位先生却极具才情,加上所写风景的确很美,其诗就不单是为地方做宣传推介了,而具备了自身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为防治水患,自明末清初,开始沿大淀四周大规模筑堤,“堤堰蜿蜒可数百里”。大堤两侧遍植喜水耐涝的柳树,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其中,尤以东堤最美。《新安镇志》云:“茭堤设防,绵亘如带,万柳覆水,依依向人,每当春雨初晴,烟丝如织,何似苏堤春晓时也。”古人有三月三上巳春游的习俗,湖边柳畔应是好去处。漫步堤上,浓荫密布,柔丝依依,凉风习习。举目望去,水波不兴,翠苇掩映,水鸟翻飞,渔舟轻荡。尤其是晨昏之时,或逢下雨,淀面腾起一层薄薄水雾,把一切物象拢入其中,静谧朦胧,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不由让人物我两忘,沉醉其中。
清代王应楔是生活在白洋淀边的布衣诗人,他春日午后在淀边长堤上沐浴春风,观赏春景,流连忘返,直至黄昏,吟成《望淀》一诗:
午后长堤望,春波绿一湾。
风微杨柳静,雨歇鹭鹚闲。
酒客扬帆去,渔人收网还。
相将歌日晚,归计掩柴关。
他站在长堤远望淀中,午后雨过天晴,岸边的杨柳把淀水染绿了,鹭鸶们悠闲地在淀边戏水。吃过午饭的酒客乘舟扬帆远去,渔民们收网了,载着满满收获划着木船唱着渔歌回来了。天黑了,诗人踱步回返家中掩上柴门。寻常的水乡景致,生活气息浓郁。
夏季,是白洋淀的盛季。可能与早期种植莲藕有关,白洋淀里的莲荷远比其他地方野外湖区为多。入夏,莲荷盛开,满淀飘香,招来远近无数人前来观赏。因此,这个季节留给白洋淀的诗词格外多。
曾任乾隆年间任丘县令的刘统近水楼台,对身边的水乡景色情有独钟,每逢夏季都会找条小船到淀中赏荷。他在《十里荷香》描述了夏日荷花淀的美景。
翠盖红云散野塘,
乘流静挹远来香。
迎熏玉尘萦兰气,
带露花裾袭蕙芳。
饮汁须中唯蛱蝶,
浴波叶底是鸳鸯。
谁家度曲斜阳外,
十里清风送晚凉。
小船轻荡,驶向荷花淀,远远便看见碧绿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遮蔽了水面,荷花的清香扑鼻而来。小船顺流漂到荷花淀里,香气越发浓郁,把人都熏醉了。初开的花苞挂着晨露,娇艳迷人,蝴蝶绕着盛开的花朵翩翩起舞,落在花蕊上采食花蜜。诗人正在凝神观看,小船荡起的细波,惊起一对鸳鸯,扑啦啦从荷叶下钻了出来。诗人兴浓,任由小船在十里荷塘游荡,竟然一直待到夕阳西下,晚风送凉。
较之这位县令,明朝正德年间在雄县担任教谕的魏纶则更有情趣。他吟诗《莲浦晴游》,并写小序,记叙了淀中游玩的情景。序曰:“季夏之月……南浦菱芡既登,荷花亦盛,吾民拉朋携妓,画船箫鼓,竟日忘返。至于缙绅,或掉小舟,觞咏自适,时泊柳堤,听渔唱,亦陶陶然,迤逦仲秋后已。”
芙蓉五月半开花,
早引骚人笑语哗。
风定绿云香缥缈,
日高红袖影横斜。
歌声送酒休辞醉,
柳色笼舟便是家。
此地已知天作画,
若耶风景复谁夸?
一众人等,皆文人骚客,进淀赏花,携妓而游,可能时风如此,后人无可非议。荷花丽人,相映成趣。饮酒唱歌,敲敲打打,其乐陶陶。这船人不似那位晚生县令独赏,静赏,玩得是热闹,是兴奋。这是另一种玩法。相同的是,也是从早到晚在淀里玩了一天。可见此中景色的确迷人。
荷花丛里放兰桡,
濯足临流兴太骄。
碧叶红蕖零乱处,
恍疑鲛室练轻绡。
郑材,官职不高,祖籍也在白洋淀边。诗人回到家乡,乘一叶扁舟,划行在荷花淀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身临如此美景,不禁心花怒放,瞅瞅四周,不见一个游客,连个打鱼的也没有,干脆甩掉鞋子,扒去袜子,移坐到船帮上,把双捂得发酸的臭脚伸进水里,打水戏荷。小舟穿行在荷叶莲花间,何其美妙,一时如醉如痴,恍恍惚惚觉得置身于鲛宫之中。小诗不事雕琢,不拿腔弄调,随兴而发,天然妙趣,很让人喜欢。
白天进淀观景赏荷,自然是一种视觉享受,那么夜晚呢?明末曾任临洮郡丞的诗人马希周在《七夕泛舟莲湖》中,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版本。
放舸芙蓉渚,泠然积暑清。
雨馀烟水阔,日暮海云生。
灵瑟空中应,湘娥月下迎。
莫愁津路隔,今夜鹊桥成。
源于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喜爱,古代人们对“七夕”这个节日很重视,会有许多民俗活动。在这个特定的夜晚,诗人乘舟驶入大淀,到了莲花淀,任由木舟漂流,自己静坐观月。雨刚刚下过,暑气尽去,天气清凉,淀水辽阔,烟雾迷茫,白云朵朵,天空幽蓝,牛郎织女星高悬,频频闪烁。一弯月牙升起,湘娥起舞,群鹊齐飞,一起去架起一座鹊桥,让那对久别的夫妻相会……静静的夜里,漂浮于茫茫淀水,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絮畅游于天地之间。
一片秋云一点霞,
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
夜夜凉风香满家。
这是清代曹寅所写初秋的白洋淀。
提起曹寅,可能有人觉得生疏。说起写出旷世名著《红楼梦》的曹雪芹,便人人皆知了。此人便是曹雪芹的爷爷。这位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的高官富绅,久居江南,见惯了旖旎秀丽的湖光山色,偶然到了白洋淀,竟然十分喜欢,找了处湖边雅舍,欣然住了下来。黄昏时分,在户外摆张小桌,弄几条熏泥鳅,两个咸鸭蛋,数只河蟹,一盘脆藕片,放壶老酒,自斟自酌。此时,天边祥云缭绕,夕阳正红,晚霞绚丽。眼前莲荷成片,绿叶铺张,粉花点点,莲蓬轻摇。更有秋风送爽,清香扑鼻,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也。再吃上一锅炖杂鱼,酒足饭饱,门窗洞开,入室而眠,乐哉乐哉。
黄景仁在清一代诗负盛名,素有小李白之称,尤其喜欢并擅长写月,他在《白洋夜月》中描绘了这样一个秋夜:
银河泻影迥无边,
皎洁冰轮上下圆。
彩泛江妃波作镜,
光移月姊壁沉渊。
三秋颢气浮天际,
一片空明印大川。
素练平铺千万顷,
群歌清宴自年年。
这位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十六岁参加常州府童子试获第一名秀才。然“生于盛世运偏消”,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人对月亮有种异乎寻常的挚爱,在他存世的1000余首诗词中就有170多首写到月亮。他携月同行,揽月寄兴,赋予月亮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象。
在这首诗中,诗人仰观天宇,俯看大淀,描绘了一副亦真亦幻静谧空灵的白洋淀秋夜图。幽蓝的天空,银河灿烂,熠熠生辉,星光洒向水面,淀水粼光闪烁。天上一道银河,地上一片湖光,相互辉映,整个世界一片空静。这时,一弯月亮悄悄从淀边升起,天上一半,水里一半,正好对成一轮满月。淀水顿时铺满清辉,波光粼粼。美丽的神女江妃踏波而出,月中嫦娥飘然而下。嫦娥投下一枚玉璧,化作圆镜,江妃对镜梳妆,明媚动人。忽然,淀上腾起洁白的水雾,那些美丽的影像悄然而去,天地间一片空明,一淀清水静静流淌。这是多么美妙清奇的景象啊。诗人的诡异的才思令人拍案叫绝。
古人与今人的审美趣味不同,他们更注重与大自然的沟通,体验大自然在不同时刻给予的独特感受。他们不会一窝蜂地在某一个大家认同的时间赶赴某一个景区景点,而更喜欢特立独行,时常会寻一处僻静之地,享受其中的乐趣。因此,到了冬季,满淀芳菲已尽,一片萧疏之时,仍会有人兴趣盎然赏玩观景。
清代大学者朱彝尊诗词文俱佳,初冬时,来到了白洋淀,写下了名篇《题雪中垂钓图》。
九十九淀畿南水,
五三六点塞北鸿。
雪花溟蒙湿柳絮,
人影瑟缩枯莲蓬。
易酒涞酒村瓮白,
东家西家炉火红。
此时坚坐不归去,
一笑无乃天随翁。
适逢大雪,诗人站在淀边,极目远望,宽阔的水域,静水不流。南迁的大雁不时变换着队形,从空中飞过。大雪飘飞,雪花好像一团团潮湿的柳絮飘落下来。临水垂钓的渔民身披蓑衣,被冻得瑟缩着身体,如同淀中枯萎的莲蓬,却手持钓竿稳坐不动。诗人好像手持摄像机,镜头先是给出全景,然后推向近景,再对准雁阵、雪花,最后聚焦在垂钓者身上。淀边堤岸上有许多酒馆,此时透出红红的炉火和灯光,暖意融融,然而垂钓者却视若无睹,稳坐不动,凝神垂钓,进入了一种忘我之境。这让诗人不由想起了唐代诗人号天随子的陆龟蒙。陆龟蒙迷恋垂钓,“几年无事傍江湖”。“升舟设蓬,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时谓江湖散人。”(《唐书、陆龟蒙》)对比陆翁终日“傍于江湖”、以舟为“家”、以钓为“业”的醉钓痴钓,再看眼前垂钓者的雪中“坚坐不归”,不由失口“一笑”。 诗人站得久了,冻得受不了,赶紧跑进岸边一家酒馆,守着炉火取暖。身体暖和了,叫来酒菜,自斟自饮起来。 诗人描绘出了一副大淀雪中垂钓图。图中有静有动,有虚有实,有情有感,读来如在眼前,饶有情趣。
寒冬,大大小小的水淀全部冰封,整个淀区连成一片。船拖上了岸边,芦苇割了,水鸟们飞走了,几十个渔村矮趴趴瑟缩在萧瑟的寒风里,大淀显得空荡而辽阔。不过,一种简便快捷的冰上交通工具打破了淀上的寂静,它们毫无阻碍地在冰上畅快滑行,把平时看来相隔甚远的分散的渔村们以及更远的县城连在了一起。这就是冰床。这种冰床不仅本地人乘坐,外地人来了也坐。清代诗人查慎行往来此地甚多,多次乘坐冰床,为此还写了《赵北口坐冰床二首》:
古堤老柳一时僵,
水腹初坚黑白洋。
稍与长途休马力,
冒寒半日坐冰床。
老涉惊波足可怜,
平生履薄怕临渊。
阿谁与唱公无渡,
三尺冰床稳胜船。
北方这片稀有的大淀,四季风光各不相同,吸引了许多人驻留观光。有的人来了,就不想走。比如这位明代陕西按察司副使邢云路,来到白洋淀,适逢风雨,至晚方歇。雨过天晴,淀水青碧,波翻浪涌,景色清新,夕阳红艳,彩霞满天。诗人站在淀边亭台上久久地观赏着这水乡美景,直待落日西沉,渔火燃起,才恋恋不舍离去。仍觉不尽兴,便纵酒放歌,彻夜狂欢,直至天明。至于来到此地原来是想看望哪位朋友,早已忘记了。请看他的《白洋游》:
风雨晚初歇,悠然景更清。
亭台迟落日,渔火傍孤城。
不尽观涛兴,能忘访戴行。
狂歌还烂醉,忽尔绛河明。
还有的人来了,还想再来。明代兵部郎中鹿善继在《白洋淀观莲归简孙启泰兼致薛锦轩》中这样写到:
白洋五日看花回,
馥馥莲芳入梦来。
再订东君明岁约,
钓台明月胜云台。
在此流连五日,还没看够,人还没走呢,就跟负责接待的本地朋友约好,明年再来。在他看来,这里优美的景色、闲适的生活远远胜过紧张枯燥的官宦生涯,表露了归隐田园之意。可惜,这位生于雄安周边定兴、功名才名兼具的名臣,生逢明末乱世,尽管已经解甲归田,还是战死于清兵刀下。
作者:寇建斌,男,河北省作协会员。所作中短篇小说、散文散见于《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莽原》等刊物。著有《古诗里的雄安》等书。曾获湖北省屈原文学奖、庄逢时海内外微文学奖、第四届“光辉奖”等奖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