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战火攻白洋淀烧车淀 烧车淀原叫北大淀,在雄州瓦桥关西南约二十里处。北大淀方圆十八里,水面开阔,水深数丈,连接着南面一个个水淀,构成防辽的天然屏障。 辽国肖太后总惦着宋国的花花世界,千方百计想入主中原,可就是破不了瓦桥关。这年,天赐良机,天气格外寒冷,白洋淀的冰也格外的厚,在大淀里跑马行车全然无事。肖太后闻报大喜,马上定了个调虎离山计。她派肖天佑率领三万骑兵,越过白洋淀,突袭高阳草桥关,又派韩昌率领三万精兵埋伏在白沟河以北,待杨六郎出兵救援草桥关,再乘虚拿下瓦桥关。 肖天佑按肖太后的旨意,率领三万骑兵绕过瓦桥关,踏冰穿过白洋淀,突然包围了草桥关。消息传到东京,朝野震动。宋王传旨命杨六郎救援草桥关。 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杨六郎接旨后却按兵不动。孟良焦赞急得摩拳擦掌,一再请战,愿带一万精兵解救草桥关。杨六郎置之不理。草桥关被围了四五天,杨六郎仍旧一个人关在书房里看书、品茶,若无其事。几位将官急得转磨磨,一同闯进书房。 杨六郎缓缓的放下手里的兵书,平静的问:“什么事?”焦赞说:“嘿!你倒没事了,草桥关咱还要不要?”六郎淡淡一笑:“这也值得大惊小怪!草桥关有惊无险,稳如泰山。”接着他讲出了道理:“攻城之战离不开云梯,辽贼一夜奔袭三百里,必没带云梯,所以能围,而不能攻。草桥关城高墙固,兵力未损,防守绰绰有余,不必担心。还有,辽兵既是长途急袭,所带粮草必不多,待他粮绝必然退兵,咱再沿途截杀,岂不一举两得。”顿了顿六郎又说:“你们既闲得难受,派点儿活吧!”随即派了点儿任务,几位领命而去。 再说辽国肖太后看杨六郎按兵不动,调虎离山没调动,也改变了计划。她传旨调集三百车粮草、六十架云梯,另加八台拆垛口的铲车,两台破城门的撞车派兵送往草桥关。考虑事关重大,肖太后不惜“大材小用”派大将韩昌押送兵车。临行前再三嘱托:“此举甚重,一路须百倍小心,粮草运到草桥,我即稳操胜券。拿下草桥之后,你等迅速向东迂回,切断瓦桥后路,咱南北夹攻必胜无疑。” 韩昌不敢大意,选了八千精兵,将人马分成前后两队,兵车夹在中间,首尾相连,依次前行。傍晚到达白沟河,忽然下起了大雾。韩昌暗暗高兴,心说乘着大雾夜色宋军更不易察觉,正好越过瓦桥关。辽兵前军越过了白洋淀北堤,韩昌松了口气,再走三、四十里冰路就可到达草桥关。不料后面小番报告:夜雾中一小股宋军抢了几车粮草。韩昌吃了一惊,传令后面兵车不顾一切往前赶。这一来所有兵车都赶上了冰淀。这是杨六郎用的第一招:“赶”。 淀上冰面开阔,辽军兵车排成几路,齐排头往前涌,八千兵将散在四周保护。查点一番,仅损失几车粮草。韩昌暗自庆幸。 兵车走在冰上有利也有弊,有利是车轻了,马稍一用力车就走;可冰面儿滑,马不断被滑倒,车夫们小心翼翼抱住车辕,不时救起跌倒的马。一会儿,小番报告:南去的冰路被人凿开了。韩昌派出两队小番向西探寻路径。一会儿小番回来报告:发现西边有两小股宋军还在凿冰,一队从东往西凿,一队从西往东凿,还差几十丈就凿通了,幸亏发现得早,杀散了宋兵,保住了这条“通道”。韩昌传令全速向西行,奔那“通道”。他不知道这正中了杨六郎的第二招:“截”。 兵车又往西走了六、七里,好在冰面结实,不必担心塌河。谁知刚到了“通道”口又出事儿了。 其实,这“通道”是宋军故意留的,借此把兵车引到冰面开阔的北大淀。这正是第三招“调”。接下来第四招就是“堵” 这时天已过午夜,是全天最冷的时候,也是冰上劲儿的时候,凌乍声有如山崩地裂,一声连一声。常言说‘凌乍凌乍别害怕’。这说明冰在上劲儿,越冻越结实。可辽兵不懂这些,被凌乍声吓得心惊肉跳,不知所措,再加上跑了半夜,水米未沾牙,又冷又饿,一个个直打哆嗦。守在“通道”的辽兵正惶惶不安,又听到一阵‘咕噜噜’,‘呱啦啦’乱响,更吓得不知所以四散奔逃。夜雾中宋兵推来了一个个的大冰砣子。每个冰砣子差不多厚一尺半,宽二尺,长七、八尺,一会儿把通道堵了个严严实实。 韩昌闻报大怒,把几个将官臭骂了一通,命令他们立即把冰块儿推开,清出通道,又命令兵车集中靠拢,等清出通道后再往南去。 这可苦了那些辽兵。辽兵多数来自大草原,不懂凌性,走不贯冰,‘出溜’一个跤,‘呱唧’一个趴虎。他们又冷又饿,抖抖瑟瑟的推那些大冰块儿,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才把那些冰砣子推开。 谁知道刚推开,‘咕噜’‘呱啦’一阵乱响,又堵上了。韩昌气得咬牙切齿,又增派了两队士兵协助清道。于是展开了一场激战,辽兵拼命推开,宋军竭力堵住。黑压压的一大片人,分不清你我。你刚推走了,他又推回来,你往南推,他往北推。一时间厮打声、摔跤声、冰块儿撞击声响成一片。 这场争战宋军明显占有优势,辽兵饥寒交迫疲惫交加,宋军饱餐过战饭以逸待劳。辽兵不习冰性,走路还自顾不暇,焉能打仗?而宋军蹿蹦跳跃,奔走自如。再有宋军的武器称手儿,杨六郎将钩镰枪稍加改造,既是武器又是工具,这就是后来撑冰床用的篙丫子,推冰拉冰非常方便。唯一是辽兵人多,宋军出动的人少。宋军玩儿的是耗子逗猫,你赶我就走,你走我还来。 折腾了半宿天快亮了,宋军不再纠缠,用大锤、冰镩把冰块击碎,瞅冷子再浇几桶水,很快就冻住了,南去的通道彻底堵死了。 天亮了,大雾渐渐散去,北风初起,红日渐升。韩昌登上兵车放眼四望,满淀银冰返光,四百辆兵车八千将士被孤零零的困在淀心。南去的路已经切断,北、西、东三面都有宋军。北堤上旌旗招展,杨六郎勒马立于帅旗下,左有孟良右有焦赞,威风凛凛! 韩昌暗暗叫苦,长叹一声:“大势去矣!”。如果韩昌舍弃兵车,率兵南撤也可安然脱身,可他舍不了兵车,下令坚守待援,等肖太后发兵来救。 孟良催马来到阵前,要韩昌答话。孟良对韩昌说:“我家元帅有好生之德,只要留下兵车可放你们一条生路。如其不然烧你个片甲不存。”韩昌一楞,看了看满淀的冰,哈哈大笑:“孟良,你没发烧吧?这连根柴禾刺儿都没有,你能把冰点着了?” 孟良说:“信不信由你。”韩昌说:“我倒想试试。”孟良说:“悉听尊便!”拨马而回。 韩昌立即重新部署:把兵车收拢围在中间,兵将散在四周,前边是盾牌手,后面是弓箭手,再后面长枪、刀斧手,严阵以待。 北堤上杨六郎挥动令旗,一阵鼔响西边涌出一队宋兵。推出来好多苇荮子。 苇荮子是苇叶子、苇茬、烂苇子捆成的。只不过这苇荮子捆得大点儿,有半人高,一丈多长。宋兵四、五个人推着一个大苇荮子向前进攻。冰面儿滑溜,毫不费劲儿,进攻的飞快。辽兵一阵乱箭,由于宋兵在苇荮子后面猫着腰推,箭都射在苇荮子上,宋兵毫发无伤,一会儿就攻到阵前。一阵乱杀后,宋兵并不恋战,扔下苇荮子往回跑。 韩昌暗自得意,心说坚持两、三个时辰,肖太后准能赶到。 西边反的正热闹,东边一阵鼔响,也冲出一队宋兵,照此办理,也轮番推着苇荮子往上冲…… 韩昌不了解,宋军的进攻目的不是夺粮草,而是向上运柴草。 一会儿东、西两边都堆起高高的苇埨子。宋军越战人越多,辽军节节后退,阵地越来越小。这是杨六郎用的第五招儿“攻”。这一战宋军占了绝对优势,辽军似乎已成瓮中之鳖。如果夜间是耗子逗猫,此时成了猫戏耗子。 焦赞向杨六郎报告:“启禀元帅,照您的吩咐,东西两面已把两千个苇荮子送到阵前!”杨六郎哈哈一笑:“好,最后一招‘烧’。”扭头对孟良说:“看你的了!” 孟良答应一声传令点火。 中央电视台有个少儿节目《大风车》。那大风车在白洋淀不叫大风车,叫风葫芦儿,传说那是孟良发明的。当地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孟良摔葫芦-----火了”,跟这事儿有关。其实应该是孟良甩葫芦。士兵拿出风葫芦儿:就是苇子扎成的圆圈儿,几根苇芦花奓着,沾火就着。这时北风越刮越大,士兵们点着风葫芦一甩,那风葫芦借着风‘咕噜噜’刮向了辽军。 一个个风葫芦越滚越快,好像哪吒的风火轮,风助着火势,火借着风威,很快滚到辽军阵前。尽管辽兵扑灭了一些,还是把苇埨子引着了。 两边苇埨子一着可了不得啦!前排的辽兵惊叫着后退,互相拥挤,自相践踏,阵势大乱。韩昌和几位将官竭力想稳住阵势。这时,北堤上金鼓齐鸣,千数宋军推出一个更大的苇荮子,多大?一百多丈长------一条苇龙!呐喊声惊天动地苇龙横着涌向兵车。韩昌急忙派出两队长枪手截住了苇龙,阻止靠近兵车。这时双方可谓势均力敌:辽兵是背水一战,东西有火,南面有水,北边的苇龙再推上来引着了火,必死无疑。两千名长枪手接住苇龙拼命死推。而宋兵士气正旺,斗志正酣,劲头十足。好一场拉锯战,你向南推几步,他向北推几步,互不相让,不可开交。
孟良嘿嘿一笑:“我叫你们推,点火!”。几十支火把一齐点火,霎时苇龙变成一条火龙,火苗子窜起好几尺高,直往辽兵脸上扑。辽兵是逆风,被火烧得一齐后退;宋兵不怕呀!宋兵是顺风,乘势发一声喊,推着火龙一直攻到兵车跟前。 一会儿兵车就着了,车把式们看事不好各自逃命,烧得马咴咴乱叫又冲又撞,兵车互相碾压、碰撞,翻的翻,倒的倒。 可怜那些辽兵被烧得焦头烂额,哭爹喊娘,满地打滚儿。有的向南跑掉进冰河冻淹而死,有的侥幸爬上来也被冻成冰棍儿,只有少数随韩昌逃往草桥关报丧去了。 那些兵车直烧了两天两夜,后来人们管这就叫烧车淀。 |
图解十二连桥 整理者/李红泽图解十二连桥 前言
引言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由雄县、
古白洋淀的圈头村在西汉末年已有人迹在活动。到了明末清初的时侯
雄县托管任丘市北三乡以后,为了增加对新辖乡镇的了解,我曾驾车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动植物重要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