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航运文化 大清河水系航运历史相当久远,因为古代华北平原河网密布,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运河工程——易水运粮河,而津保航运的真正形成是在明代。 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在天津设三卫(驻军1.6万人)。明代实行海运、漕运兼重的政策,天津遂成为北方商品集散地。浙江商人的丝绸、布匹运到天津后,通过大清河运到白洋淀的新安、安州,再转运保定等冀中腹地。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天津卫改设天津州,隶属河间府。雍正九年又升为府,天津城的地方机构设施日益完备。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廷正式在保定设立直隶总督署。保定城的地位骤然上升,这就极大促进了保津航运和商贸的发展。1907年,白洋淀安州商人刘济堂创办“津保轮船公司”,近代轮船公司开始在津保航运中占据主导地位。 1914年9月16日,直隶全省内河行轮董事局正式成立,行轮局首辟的客运航线,是在筹备建局期间开航运营的,1914年6月初,津保航线的第一期航道修整工程基本完工后,于6月15日率先正式搭客运输,由天津到苏桥,航线长75公里。这就是官办航业经营的第一条轮船客运航线。1915年4月,延长津保线(由苏桥镇-安新县新安镇)。 除天津经白洋淀西达保定的主干线外,津保航运还在白洋淀分出南北二支线:北支航道通过雄县和白沟镇可进入保定市西北一带各县域,而且沿着琉璃河向北可到达北京地区房山的琉璃河镇。南支航道从白洋淀进入潴龙河,沿此河可上溯至现在安国市的伍仁桥。这样,白洋淀地区的新安镇、雄州镇、白沟镇、端村镇、同口镇、赵北口镇、关城镇等都成为繁华一时的水陆码头,拉动了白洋淀地区经济、文化、饮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津保航运的繁荣还促进了白洋淀造船业的发展。白洋淀造船兴于北宋,聚集在马家寨的历代造船师傅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了适于本地生产生活的各种船只。分为“艚”“画舫”“三舱”“四舱”“五舱”“六舱”“鸭排”“鹰排”等类型,清朝乾隆游颐和园所乘坐的龙舟便是马家寨工匠所造。马家寨村民国年间有“东兴”“永顺”“两益公”等八大造船作坊,他们为津保航运生产了大量商用“对艚”和“六舱”“四舱”等小型民用船,马家寨成为当时名闻北方的重要造船基地。 5.雁翎文化 1937年9月24日,日寇占领保定后,立即向安新进攻,并占领安州,在抗日武装的围攻抵抗下于1938年4月撤回保定,1938年12月再次占领安州。1939年2月15日,日军占领新安城,并开始对白洋淀水区进行残酷统治。1939年秋,白洋淀区委书记徐建、李刚义动员大张庄及附近猎户22人成立雁翎队,并在战斗中不断壮大。他们端炮楼、除汉奸、痛打包运船,共进行大小战斗70余次,消灭日军25人,俘虏30人;毙俘伪军700多人,抗战过程中雁翎队员无一人叛变投敌,为白洋淀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雁翎精神。 雁翎队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四方,以此为题材,孙犁的《荷花淀》、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穆青的《雁翎队》、石少华的《雁翎队影集》等一大批文艺作品让白洋淀和雁翎精神跨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影响感召了几代中国人,并将世代流传下去,成为白洋淀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白洋淀文化的现状定位 白洋淀文化发展到今天,除了以上五项历史文化遗产,还拥有五种重要文化资源。 1.旅游文化 1988年白洋淀重新蓄水后,安新县旅游业蓬勃发展,接待游客从开始的几万人次发展到1992年的82万人次,白洋淀荷花大观园、白洋淀文化苑等综合景点相继建成,旅游设施和管理逐步完善。2000年5月份,安新县委、县政府倾力建设的白洋淀旅游码头和旅游路正式投入使用,以此为标志开启了安新旅游业的新篇章。 除淀区自然景观和景点外,康乾四大行宫遗址、赵北口十二连桥遗址、新安古城墙、同口陈调元庄园、安州陈状元府等人文旅游资源也逐步受到重视,陆续得到保护开发。 2005年白洋淀景区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白洋淀景区接待游客213万人次,社会效益达17亿元。 2.芦苇文化 芦苇是白洋淀的重要资源,白洋淀芦苇属于北方沼泽苇,淀区的12万亩苇田不仅美化了自然环境,净化了淀水,也是白洋淀人民赖以生存的经济资源,被称为“铁杆庄稼”。水区妇女以编织苇席、苇箔为重要收入来源,白洋淀苇席曾多年畅销中国北方地区,解放后也曾是重要外贸物资,圈头、淀头、采蒲台等水区村曾因此富甲一方。 1988年白洋淀重新蓄水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出现了对芦苇进行精细加工的芦苇工艺画。白洋淀芦苇工艺画由郭里口村车洛生首创,主要以烤烫后的芦苇作原料,拼接组合出白洋淀花鸟、鱼虫和自然风景,匠心独具,巧夺天工。近年来杨丙军、刘永乐等人的芦苇工艺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博览会获奖,产品也畅销国内外多个地区。雄安新区建立后,芦苇深加工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3.渔猎文化 白洋淀自古为九河下梢,水域面积最大时超过1000平方公里,在这里生存的水区人民靠水谋生,男人捕鱼打雁,女人织席编篓,每个人都会驾船游泳。多年的渔猎生活让淀区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撒网、扎箔、扳罾、下卡、淘干、卷苲等捕鱼方法,花罩、粘网、灯笼、虾篓等捕鱼器具不胜枚举,每个渔翁都有自己独到的捕鱼技巧和感悟。同时,水区造船业通过与南方工匠的不断交流,以及清代康乾游猎以后宫廷匠人的点拨指导,结合白洋淀水浅塘窄的实际,逐步形成了以马家寨为中心的白洋淀造船业,他们生产的六仓、四仓、鸭排等船型成为水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同时,他们也总结出捻船、补船、刷油等多种保养工艺。这些经验技艺代代相传,不断丰富积累,成为一项宝贵的文化传统。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圈头古乐、马家寨造船、新安飞叉、水乡苇编等27项民俗工艺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遗名录,将会进一步受到重视和保护。 4.诗群文化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白洋淀产生了两大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和白洋淀诗歌群落。白洋淀诗歌群落对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追根溯源,大淀头是白洋淀诗歌群落最重要的发祥地,因为白洋淀诗歌群落三剑客芒克、多多、根子就在这里插队生活,他们的诗歌写作是白洋淀诗歌群落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1968—1976年,北京知青姜世伟(芒克)、栗世征(多多)、岳重(根子)、卢中南和天津知青朱继和(白青)等8人在大淀头村插队落户。在白洋淀插队期间,这些知青写下了大量现代派诗歌,当时只能在各知青点传阅讨论,后来这些诗作通过北京文化圈逐渐传遍全国各地。八十年代初,芒克、多多、根子等成为中国朦胧诗的重要代表人物。1994年以后,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历史价值开始被文学界广泛认可,并写入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家大学的教材。2017年,北京诗探索主办的全国华文青年诗人奖颁奖典礼在白洋淀举行,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教授、《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著名诗人林莽等参加颁奖,并参观了大淀头的白洋淀诗歌群落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