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651|回复: 0

【雄安散文】邓华俊 || 淀波荡漾,荷花飘香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145

主题

0

回帖

77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8
发表于 2017-8-11 21: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西赣州
淀波荡漾,荷花飘香


             -----记孙犁、韩映山先生

640 (1).jpg

作者/ 邓华俊


白洋淀派”的创始人孙犁先生离开我们十七年了,但他纯正的人品、忠贞的精神、独特的魅力、秀雅流畅的笔风,给一代代人流下了深邃明快的记忆;为白洋淀派育下了广博、茁壮的幼苗:淀水清清芦苇荡,小舟揺摇荷花香。

孙犁先生与白洋淀结缘始于1936年。

孙犁先生老家是衡水安平,1933年高中毕业后在家賦闲。翌年春到北平市政府工务局当雇员,履职期间,经常到附近图书馆看书或到大学旁听。曾用笔名孙芸夫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后又在北平象鼻子东坑小学当事务员,一年后辞职回家。

1936年暑假期间,孙先生经同学侯士珍、黄振宗介绍到白洋淀同口镇完全小学当教员。从这时起,他对白洋淀人民的生活有了一步步深入了解,融入到了人民群众之中,为著名小说《荷花淀》、《芦苇荡》等优秀作品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口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流畅的水旱码头为小镇的繁华增色填韵,也为淀区的抗战培育了精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孙先生加入抗战,为抗战奔波。编写歌曲戏剧,指导敌后的抗日宣传工作,激励人们的抗日斗志。《海燕之歌》就是在这时候出版的。

1938年,在冀中抗战中,写了大型报告文学《冀中一日》。唤起民众,为水乡的抗战唤起民众,植根于民,依靠于民,为地下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

孙先生于1944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他的小说像荷花一样亭亭玉立,清新独特。以明丽流畅的笔调、隽永、秀雅的风格,把淀上人纯朴善良,和谐劳作,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鲜明形象烘托出来;把纷涌的战争风云影衬在白洋淀的月光苇影中,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强大的共鸣,在文坛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自此开启了中国“诗化小说的先河”。成为现代文学一种风格流派的标识——白洋淀派。
640 (2).jpg

白洋淀派的崇拜者难计其数。从《芸斋书简——致韩映山》的信中更进一步明示:孙韩二位是不折不扣的白洋淀派的创始人和承继人。

韩映山先生是高阳人,但他的童年是在白洋淀度过的。“七.七事变”时,因日本鬼子飞机轰炸高阳县城,四岁的韩映山随全家迁至白洋淀的分淀——马棚淀的教台村,在外祖母家定居。当年教台是四面环水的村庄,淀中的荷花,塘边的芦苇,水中的游鸭,以及白鹭绕舟展翅鸣叫的场景,启迪了他幼小的心智。小船上他读鲁迅、巴金的作品,树荫下手捧孙犁先生的文学杰作,常常读而忘归。

韩先生童年又是在抗战烽火中度过的。他站过岗,放过哨,是位勇敢坚强的儿童团团员。

1952年高小(在孟仲峰村)毕业后考入保定一中,开始在孙犁先生主办的天津日报《文艺副刋》和《河北文艺》发表文学作品。《鸭子》是他的处女作。尔后《瓜园》、《湾湾的河堤》陆续发表。

韩映山先生于1953年与孙犁先生直接相识。孙先生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刋》。《文艺副刋》是青年时期韩映山十分崇拜的,也是激发他创作的极大动力。“有缘千里来相投”。孙犁先生为天津文学的繁荣尽心尽力,为天津业余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心血。他热心扶植青年作者,在此期间培养了一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韩映山先生就是其中之一(96岁的作家苑纪久先生乃健在)。孙犁先生是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一位鲜明的大师,更是我国报刋史上一代编辑典范。韩映山先生在文学上按今天的话说由孙先生的“铁粉”成长为承继者之一。

韩映山先生的《水乡散记》、《芦苇丛中》、《淀上人家》、《满淀荷花香》赢得了广大作家的赏析,读者的热捧和尊敬。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淡雅疏朗的诗情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他继承着“白洋淀派”,也发扬着“白洋淀派”。小说含蓄蕴藉,朴素洁净,没有浓妆艳抹,在朴实无华中,淡而有味,甜中含香。

“白洋淀派”在“持殊”时期,在“颜色、文化、肃杀”的氛围中,一度消沉,孙犁先生被关进了“牛棚”。而顶着政治压力到“牛棚”看望孙先生的正是韩映山先生。过后孙先生评价韩先生是:“为人补拙,不赶风浪”。

白洋淀派的沉寂有如白洋淀一样:有污染、有枯水;然垃圾的清理,污染的根治,河道的疏通,尤其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天更蓝,水更清,淀更阔,荷更香。白洋淀上荷花开了,艳而不娇,娇而不媚,雅而不俗;千姿百态,清爽高洁,亭亭玉立。荷花里带着清香,芦苇荡里透着清润,令人神怡,令人畅往;今天的我们,时代的机缘,平生难得的际遇;今天的我们踏着“白洋淀派”的脚印前进!愿:“淀水润聪志,荷花泛清香!

责任编辑:雄安文学编辑部

图片:来自作者

640 (3).jpg
作者简介:邓华俊,安新县龙化乡北佛堂村。男,现年75岁。从事教育工作42年,讲坛19年。后任乡教导主任、校长、县进修学校校长、县督导员共计24年。任职期间以论文为主,两篇文章载入省编民师课本。三篇论文载入《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改经验论文集》并聘为编委。其间在《保定日报》刊些短文。退休后到唐山暂居。给《唐山晚报》《书刋报》写小论文、散文。两报均获过征文一等奖。今年回老家佛堂村,先后加入高阳县作家协会和诗词协会。近期成为安新县作协会员和保定作协会员。前年还被聘为“白洋淀历史研究院”研究员。爱好文学,文笔质朴,满带乡土气息。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