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熟悉而陌生
(一)
对我而言,北京,既熟悉又陌生
“我爱北京天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那欢快的旋律儿时便灌满耳孔。北京,只要是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妇孺皆知,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天安门广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中心。全世界五大洲的人,只要知道中国就知道北京,北京的名字在全国、全世界人们心中如雷贯耳。
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十三陵、八达岭长城,颐和园——,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世纪坛、中国共产党纪念馆——,亚运村、奥运村、鸟巢、水立方(冰立方)、冰丝带——,北京饭店、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中国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门大栅栏、琉璃厂、王府井大街——,北京烤鸭、北京豆汁儿、京八件——。一串串美丽的名字,一座座庄严的地标,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处处吸引着全国、全世界的人们心向往之,是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不论何人何时何地想起都让人兴奋陶醉令人神往。
但说到北京三千年的历史,八百年的建城史,六百年的故宫,北京名字的由来和变迁,一处处名胜的建造历史和曾经的人物和事件,又有多少人讲得清楚、明白、准确,即使说也大多是听到的、见到的、感知到的零散和碎片知识,甚至还是道听途说的闲人轶事和民间故事,每每说到北京的文化和历史,我就变成了一个局外人,对北京又是那样的陌生,是那样的远距离。
我所熟悉的是北京的现在和表象,陌生的是历史和文化。
(二)
我从儿歌中听到的北京,从毛主席像上看到的北京,从八分钱邮票见到的北京,从宣传画望到的北京,从课本上了解到的北京,从图片上向往的北京,从电视上感知跳跃的北京,都是模糊的、想象的,是对北京点的浅显认知。
第一次去北京,亲眼见北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还没有改革开放。大人决定带我去北京,兴奋地我几天不能好好入睡,那时交通还处在土道步行,先是从家坐马车走二十多里的土路到旧城,然后上柏油路换乘汽车达保定,登绿皮火车顺京广铁路抵北京,再倒北京城市公交。一路上被挤得像个囚徒,很是凄惨。现在两个小时的车程,当时需要紧紧张张的从黎明至夜黑才能到达。从进京的路途和时间对比,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飞速发展。
连县城都不曾到过的我,初次看到了北京宽阔的马路,巨大的广场,高大的建筑,人山人海的自行车流,看到了无轨电车——。第一次到北京,总之感觉北京真大、真热闹,见到的什么都新鲜、都好奇、都兴奋。现在真感到自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带的没有见过世面的板儿和鲁迅笔下不知世故害羞的小闰土。从北京回家后,兴奋了好长时间,时不时给小伙伴们炫耀在北京看到的世面和北京见到的新鲜事情,好像自己到了国外和太空一样,现在想来真是忍俊不止暗自可笑。
当上班工作后,交通便利,高速迅达,去北京多了,皆是因为工作出差和快速办事,很少在北京停留,坐的是单车,跑的是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和各种快车道,对北京少了新鲜好奇,多是工作的压力和事物的烦躁,更多的是车轮疾飞,点对点的办事,去也匆匆回也匆匆,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难以静下心来认真看北京的景观,想北京的文化,思北京的历史,感觉到更多是北京的拥堵和繁杂。
(三)
2021年盛夏一个偶然机会,让我一个人单独居住北京数日,处理完相关的事物,闲来无事,我趁机抛去车辆,走出地铁,舍掉公交,放下共享单车,躲开擦身而过的出租车,用最原始最笨重最慢的步行,跋涉在北京的街道,用脚丈量胡同的宽窄,用手触摸古老的墙砖,用心感受历史的变迁,用眼审视我熟悉而陌生的北京。
以“安贞医院”为原点,探访“安贞”二字的由来。从安贞桥旁的安贞公园简介中看到,“安贞”这个词取自《周易·坤》的卦辞。《周易·坤》写道:“君子攸行,先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根据这个道理,选取“安贞”二字命名。蕴含着对君子自觉遵循正道而得吉庆的期望。今天的“安贞桥”、“安贞里”、“安贞路”、“安贞街道办事处”、“安贞医院”等,与七百多年前的北京城门名称在语源上一脉相承。“安贞门”是北京建元大都的东北门,现在“安贞”地名也因安贞门而由来。当时元大都的城市管理就设有四十九坊,安贞地区属于“平在坊”。多么赋予诗意的吉祥数字和称呼,安贞地区不是近代热闹,早在元代时期便是繁荣的区域。想到这里令我恍然为什么叫“安贞”,而不称“安真”,安贞与七百多年前的元大都城和《周易》有着如此的关联。
时间追溯到七百多年前的元大都,是怎样的城市,距现在的北京如此遥远,当时是怎样的情况?从安贞医院北侧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内的文字简介、雕塑和遗存中粗浅了解一二。
高大的元大都城垣已不复存在,但遗址尚存。公园西起京藏高速,东至京承高速,北临北土城西路、北土城东路,南临健安东路,全长4800米,宽130——160米不等,总面积67000平方米,被六条城市道路自然分为七个地块。小月河是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主体水景区,公园以小月河为中心,分为南岸城垣遗址保护区,河北岸绿化景观区,公园的“海棠花节”为北京市春季三大花节之一。
元大都城垣始建于1267年,并于1276年建成,其最北部分,在明朝初北墙南移时遗存城外,至今仍可以见到高达十余米的城墙遗迹,俗称“土城”。公园于1957年被北京市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北京市批准建园,并命名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2003年为保护元大都城垣遗址,配合奥运景观建设,对公园进行了整体改造,结合改造最先完成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改造后为游客创造了一个“以人为本,以绿为体,以水为线,以史为魂,平灾结合”的经典园林,聚历史遗迹保护,市民休闲游憩,改善生态环境,防灾应急避难于一体,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城市遗址公园。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游园中使我感受元朝“双都巡幸”的历史缘由。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在燕京设立都城,并改为“中都”,1272年又将其地位提升为“大都”,当时在草原上有另一个政治中心为开平府,称为“上都”,这种两都并立是元代政治统治的特点之一。每年春天元帝携同后妃,诸多贵族及大小官吏人等,从大都前往上都度夏,秋天再从上都返回大都过冬,年复一年,从不例外,从而形成“双都巡幸”的习俗。不由让我们想象帝王春秋往返,百官迎送的的盛大场面,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元帝国强盛的同时,又知道了其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以及大都和上都并重的政治统治特点。“四海宾朋”浮雕让人感到元代又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度,礼贤纳士,世界各国纷纷朝拜觐见或进行交往的政治特点。
景区内还设有游船码头,泛舟于清澈的河中,穿行于桥梁和绿荫之中,游客可尽情览阅小月河两岸如诗如画的景致和元代的政治文化历史。
(四)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中了解到的只是北京在元朝时代的一个小花絮,北京城建设中的一个小节点。当我们打开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史,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称谓,不由的令人叹息北京地理位置的突出绝妙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045年西汉初年,周武王灭商之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名,其都称为“燕都”,在今北京房山的琉璃河镇,这应称为北京3000多年历史的开端。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带。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为燕京,作为辽国的陪都,当时的辽国首都在上京(今沈阳),也有南北之别,可不是现在的六朝古都南京。
中都,金灭辽灭北宋,海陵王由会宁(今黑龙江阿城)迁都燕京,改为中都。
大都,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以金代的离宫(今北海)为中心重建新城,改为大都,以有别于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俗称元大都。开启了北京城真正成为800年盛世都城的新篇章。当时元大都成为全中国的交通中心,北到岭北行省(今蒙古国),东至奴儿干都司(今黑龙江下游),西达西藏地区,南抵海南,从此时起北京成为真正意义上全中国的首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为北平。
北京,明永历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取得皇位后,将其做燕王封地的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再次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
京师,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由南京应天府正式迁都北京顺天府,营造故宫紫禁城,改称京师,一直沿用至清代。
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也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
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三月再次迁都北京,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战争后,首都又迁回南京,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隶属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为北京。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重新改北京为北平。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三千年的北京,这块神奇的土地,演绎出传奇的历史,始终以一座城为中心,改名更名再改名再更名,他曾经有不下二十个称谓,蓟城、幽州、燕都、范阳、燕京、南京、析津、中都、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府等等。不同时期不同背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边疆配角——边疆重镇——北朝都会——王朝都城——国家首都——世界都市。
“平”是他低调或被迫无奈的屈尊;“顺”是人们的祈求和历史潮流的大势;“京”则是他昂扬伟岸昌盛的雄姿。
(五)
辽南京城(今北京)基本是在蓟和隋唐幽州城的基础上重建,这是北京的第一城时期;中都城燕京,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这是北京城的第二城时期;元代大都城在金中都北城墙以上重建大型方城,这是北京的第三城时期;清代北京“凸”字形城,即现在二环路以内,这是北京的第四城时期;现代经济发展超乎寻常的快,二环三环一直到六环,环环向外,环环相连,环环叠加,这种蜘蛛网摊大饼式的快速扩张,带来了超大城市的极度拥堵,这是北京的第五城时期;将一中心变为多节点多中心的葡萄琏形是北京发展的必然选择。保留老城,发展新城,以老北京城为中心,以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为两翼,这是北京城重放异彩的历史选择。
北京城不是北京市的北京,北京是全国人民的中心,是世界的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中心,这是北京城的新定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都众多。洛阳十三朝古都,南京十朝都会,西安六朝世界都城之首,开封、杭州——,为什么北京的都城地位不可撼动,而且日趋繁荣昌盛,他与其他古都有怎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优势?实在令人值得探究。
《大明统一志》描述“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近代地质学家说:北京是个美妙的湾。美国地质学家将它所在的半封闭的小平原称为“北京湾”。中国诗意而形象的名词,既科学又具文学韵,道出了北京地貌格局之精妙。北京湾小而言之,是整个华北大平原的缩影,大处着眼又几乎是中国地理风貌的缩小板形图,西高东低,有高山、有丘陵、有平原,从西北到东南逐级越来越低。
造山运动,使华北平原西部隆起太行,北部长出燕山,形成北京湾的两道天然屏风,燕山与太行交织形成华北平原西北角的轮廓,横亘的燕山拔地而起;纵贯的太行、燕山威严耸立,两山相交为一个直角,在这里结结实实地接了一个吻,二者及其包围的平原仿佛一册翻开的大书,太行是封面,燕山是封底,一章又一章的文明,在平原大地上书写。一半是山峦,一半是平原,没有山,就没有屏障,没有翅膀,没有骨架;没有平原,就没有膏腴,没有家园,没有血肉。
这样的环境,山体犹如屏风,不仅阻挡着寒流,也阻挡着北方入侵者的进入,是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山也是河流之源,河流之父,河流又是山峦的孩子。两座山还给北京带来了两条河,永定河从蜿蜒的太行深处自西向东奔流而出,潮白河从北向南从燕山腹地潺潺而来,共同汇流直达北京,润育两河之间的沃土平原,成为北京的母亲河,犹如中华大地上的长江和黄河。两山、两河合围出一座别致无比的大地舞台,台上主角便是北京城。
太行、燕山的屏障阻挡塞外的寒风和飞沙,永定、潮白两河送来充沛的水,平原沃野产生丰富的食物,暖温带的边缘,阳光充足,降雨适度,形成了北京冷而不寒,暑而不炎,四季分明的良好生存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交通四通八达,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连接京杭大运河。陆路北通黑龙江,西达新疆,南抵江南,汇集出别处难得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林有草有良田,城中有闹事,郊野有果园,远处森林在,这是我们先祖们寻觅的理想宜居环境。“一湾、两山、两河、三种地貌、四个朝代”,这样的地理环境,生态布局,文化积淀是其它别的地方所不可比拟的。
(六)
当你离开车内斗室,放弃精准的北斗导航,放下手机,铺开北京区域图、交通旅游图,看到北京城自然的美妙,打开三千年的历史画卷,展开八百年的建都史,翻阅六百年的故宫篇章,深度感知北京的厚重,谁不心潮澎湃,谁不惊叹北京文化。当你迈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穿行在具有元代原汁原味生活景象的南锣鼓巷,用手触摸千年的古石古砖古瓦,用脚踏着千年街巷的城市肌理,感受北京古老的风土人情。当你骑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现代的高楼鳞次栉比,保护着古老的四合院,围绕着庙宇庭院,多么像智慧的长者向朝气蓬勃青年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北京处处是遗迹,件件皆国宝,每个大街小巷都有讲不清讲不完的故事。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你就像趟进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浸染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文化史诗中。
道路是那样的熟悉,踏在脚下的遗址、建筑、实物就在眼前,而历史的事件、人物又是那样的遥远而陌生。
当你有幸步入我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官苑园林景山公园,登上相对高度45、7米的老北京城的制高点,俯瞰北京古城,古都风貌尽收眼底。向北眺望是高大雄伟的钟楼、鼓楼,向南极目是世界上最大的整体建筑群故宫,恢宏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一字排开,穿过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达永定门。从空中俯瞰北京城,不难发现古都北京是以此为中轴线,形成“东西对称”的棋盘格局。它以紫禁城为核心,集中了钟楼、鼓楼、北海、天坛、先农坛、安定门、德胜门等多处历史遗迹,每一处遗产多有自己的故事,历史将它们镌刻在雕栏画柱亭台楼阁之中,透过千姿百态的物化或风景,向后人述说着自己的传奇。
这条北京传统中轴线,全长7、8公里,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串起来我国最辉煌的古建筑群,成为首都的中心标志,是古都北京的文脉,是世界上现存最伟大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堪称“世界奇葩”
十三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描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万贾云集,人文荟萃”,并惊叹其为“举世莫能与比”。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家梁思成说:“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这条中轴线是科学规划与精美建筑同中华文化诗意的完美结合的不朽杰作,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伟大实践展现。
这条北京古老的中轴线,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之无愧,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玄武门、地安门、鼓楼、钟楼,这条中轴线串连起璀璨明珠链上又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以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名为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为核心,在南北中轴线的基础上,继续向南北延伸,以此牵引保护北京老城整体格局,彰显平缓开阔,壮美有序的空间秩序,既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又注重发展现代生活,使北京老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形成北京新的时代中轴线。
向北延伸,跨越老城顺着鼓楼外大街,穿过三环、四环、五环,迈向北辰路,延伸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将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科技馆、冰丝带、中国共产党纪念馆等新的国家地标建筑又编织在中轴线这串明珠琏之上。
向南延展,由永定门向南,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笔直向前,融展览与艺术,科学与生态,居住于商业,迎宾与礼仪多种要素交替呈现,将成为北京优美的“生态之轴”,是首都新的增长极。北京新规划已明确,南中轴线地区建设成为大国首都功能的新兴承载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彰显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样板区;首都南部崛起的核心引领区;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示范区,是首都北京的“未来轴线”。南中轴线的收尾节点被称为凤池公园地区,这里将依托现状水系和古凤河道,形成呼应北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鲜活水系,届时“北京新中轴线”将达88、8公里。
北京中轴线,从严加保护的老城7、8公里,到大国首都恢宏的88、8公里,这不仅是时空距离的增长,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跨越。
北京中轴线,连接起北京的过去、现在、未来;串起文化、建筑、生态。他穿越三千年的历史时空,展示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还将伴随着伟大民族复兴的脚步奔向未来,在中华大地上放射出辉煌耀眼的光芒。
神秘神奇神圣的北京,熟悉而陌生的北京。
编辑: 雄安文学编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