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693|回复: 0

白洋淀地域环境研究现状与展望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11

主题

0

回帖

5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6
发表于 2017-9-15 22: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湖北
白洋淀又被称作“西淀”,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在地貌上而言,主要为白洋淀—文安洼差异性断陷下沉地带,即古白洋淀,“是指历史上完全受自然因素影响变化时期的白洋淀水域。”[1]加强对白洋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于白洋淀的研究涉及到诸多方面,文章就关于白洋淀地区的古环境变迁、发展演变原因、历史遗迹遗物、现存问题及治理方面做一研究综述,供专家批评指正。

1关于白洋淀地区古环境与气候演变研究

对白洋淀其它方面的研究,首先必须对其史前时期的环境、气候等进行全面的研究。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王会昌《一万年来白洋淀的扩张与收缩》[2],根据地质资料及田野调查资料,将一万年来白洋淀的发展分为上中下三段变化,以此来说明白洋淀地区古环境变迁的特征,全新世早期以河流沉积为主,中期以湖沼沉积为主,晚期复以河流沉积为主。许清海、吾忱《全新世时期白洋淀地区环境演变的初步认识》[3],文章在野外调查与钻孔资料结合运用的基础上,对白洋淀全新世时期的气候演变进行初步探究,从而说明自然环境对白洋淀发展演变的影响。许清海等《白洋淀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初探》[4],文章根据古白洋淀地区孢粉采集与分析研究,清晰的反应出白洋淀地区植被与古气候、古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其分为五个阶段:以蒿、藜科、菊科为主的草原或荒漠草原阶段;后四阶段为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阶段、针叶林——草原阶段、阔混交林阶段、疏林——草原阶段,并根据此将全新世时期白洋淀的地层演变分为古全新世、早全新世、中全新世和晚全新世四个阶段。李月丛、张翠莲、段宏振、王洪根《白洋淀地区古环境变迁与史前文化》[5]与段宏振《白洋淀地区史前环境考古初步研究》[6],将史前白洋淀地区的古环境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即距今以前25000—11000年为晚更新世、距今以前11000—8000年为早全新世、距今以前8000—2500年为中全新世。其各个阶段的气候特征依次为:寒冷干燥、温凉湿润、温暖湿润。其中《白洋淀地区史前环境考古初步研究》一文,对白洋淀地区史前文化与古环境变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说明。

孙青青《河北白洋淀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层序建立及古环境变迁》[7],文章主要通过实地考察,选取白洋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进行沉积物的采样并结合实验室测量等方法,对晚更新世以来古白洋淀地区的古环境与气候演变规律进行探究。认为晚更新世早期至晚更新世晚期,白洋淀地区气候经历了温暖向寒冷的转变;全新世早期至中期再到后期,气候演变的特征为偏凉偏干—温暖—温凉偏干的演变特征。易先进《河北白洋淀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8],文章主要是在实地勘探并对白洋淀地区遗址进行采样调查,结合野外观测调查资料与室内测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第四纪地质研究和野外环境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8]对安新、容城、满城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剖面进行研究,探究其所揭示的环境特征,从而达到对当时环境演变规律探究的目的。

2关于白洋淀形成演变原因研究

白洋淀位于滹沱河与永定河冲积扇的中间低洼地带,在地质上而言,为地层断陷下沉地带,除此之外自然环境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是其发展演变的综合因素。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张淑萍、张修桂《<禹贡>九河分流地域范围新证——兼论古白洋淀的消亡过程》[9]、何乃华、朱宣清《白洋淀形成原因的探讨》[10]、吴忱、徐清海《“演变阶段”与“成因”不能混为一谈——也谈白洋淀的成因》[11]、常利伟的硕士学位论文《白洋淀湖群的演变研究》[12]等等。

以上文章主要就围绕白洋淀的成因、发展、演变以及人类活动对白洋淀的影响展开讨论,其中有主张自然因素对白洋淀的发展演变其主要作用的,比如张淑萍、张修桂的《〈禹贡>九河分流地域范围新证——兼论古白洋淀的消亡过程》,以历史地理学为理论依据,指出泥沙的长期堆积是古白洋淀消亡的关键因素。吴忱、徐清海《“演变阶段”与“成因”不能混为一谈——也谈白洋淀的成因》,认为白洋淀是自然因素的结果,而人为因素,只是白洋淀演变阶段的一部分,不是其成因,等等。反之,有的研究者认为,人为因素在白洋淀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比如朱宣清、施德荣、何乃华等《白洋淀的兴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3],将白洋淀的演变过程概括为五个阶段,并且认为,人为因素是影响白洋淀演变的主要因素。刘文彰、孙冬虎的《北宋时期白洋淀周围生态环境的改造》[14],主要介绍了北宋时期,处于军事目的在白洋淀地区的军事屯田,通过屯田筑堤,使得白洋淀地区多水患灾害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从而达到了治水与军事防御的双重效果,更为明显的是,白洋淀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在屯田筑堤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等等。

3关于白洋淀地区遗址研究

历史上白洋淀是一个水域面积广阔的地带,生活在白洋淀地区的人群除了沿淀分布之外,还往往在白洋淀中的高地上居住,这样往往会留下许多人类活动的痕迹,现在可以通过考古遗址的发掘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解,因此,白洋淀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前文化等可以通过该地区的遗址等清晰的反映出来。以下就白洋淀地区,新时期时代主要的遗址研究进行简单总结。

白洋淀地区典型的新时期时代文化包括安新、徐水、清苑、容城、任丘五个典型区域所在的遗址。主要有容城地区的上坡遗址、北庄遗址、午方遗址和东牛白龙遗址,除此之外还有比较小的南庄遗址、河西遗址;安新地区比较重要的有梁庄遗址和留村遗址,除此之外还有申明亭遗址、辛庄克遗址和北刘庄遗址;任丘、徐水、清苑地区的遗址相对较少,主要有任丘三各庄遗址、徐水南庄头遗址、清苑东臧村遗址和大望亭遗址。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徐浩生、金家广《河北安新县梁庄、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15],通过对安新留村和梁庄两处遗址的始掘与分析,对保定北部白洋淀周围原始文化的年代序列进行划分,认为其年代划分相当于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其年代序列为梁庄下层、梁庄上层、留村下层、留村上层、午方上层。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容城县文物保管所《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16],通过对容城上坡遗址的发掘与遗迹、遗物的研究分析,认为上坡遗址为研究白洋淀地区商代以前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处就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做一总结,其余不再一一赘述。

通过考古遗址的发掘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可以了解人类活动的演变,了解当时人们的居住环境等等。王会昌《一万年来白洋淀的扩张与收缩》一文中就指出,安新县留村遗址的发掘表明,古人类沿着古拒马河到今白洋淀北岸地带生活,随后逐渐向东、西和南延伸,从中可反映出人类迁移和生活分布的特征。

结束语

目前,学术界对白洋淀的研究,已经发表的论文成果非常可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巳有所突破。对于白洋淀地区古环境与气候的研究、其形成与发展演变的研究以及关于白洋淀地区考古遗址的相关研究与了解,可以为今天白洋淀的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与广阔的视野。

面对白洋淀面临着干涸、水体污染等生存威胁,对白洋淀的相关研究及总结可以为今天白洋淀的保护与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白洋淀为华北平原现存最大的淡水湖泊,加强对其治理,也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否则在当今生态环境受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白洋淀面临的威胁将日益严重。

目前国家决定建立雄安新区,白洋淀位于新区腹地所在,是连接京津冀的中间纽带,加强对其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而积极的响应了国家号召。这样,对于白洋淀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任丘市水利志编纂办公室.任丘市水利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6).

[2]王会昌.一万年来白洋淀的扩张与收缩[J].地理研究,1983,2(3):8~18.

[3]许清海,吾忱.全新世时期白洋淀地区环境演变的初步认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6,2(3):51~56.

[4]许清海,陈淑芳,等.白洋淀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初探[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12(2):143~151.

[5]李月丛,张翠莲,等.白洋淀地区古环境变迁与史前文化[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4):22~33.

[6]段宏振.白洋淀地区史前环境考古初步研究[J].华夏考古,2008,(1):39~47,152.

[7]孙青青.河北白洋淀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层序建立及古环境变迁[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8]易先进.河北白洋淀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9]张淑萍,张修桂.《禹贡》九河分流地域范围新证——兼论古白洋淀的消亡过程[J].地理学报,1989,44(1):86~93.

[10]何乃华,朱宣清.白洋淀形成原因的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1):50~54,30.

[11]吴忱,徐清海.“演变阶段”与“成因”不能混为一谈——也谈白洋淀的成因[J].湖泊科学,1998,10(3):91~96.

[12]常利伟.白洋淀湖群的演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13]朱宣清,施德荣,何乃华,等.白洋淀的兴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1986,(2):24~34.

[14]刘文彰,孙冬虎.北宋时期白洋淀周围生态环境的改造[J].地理科学,1992,12(3):269~274.

[15]徐浩生,金家广.河北安新县梁庄、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90,(6):481~488.

[1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容城县文物保管所.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9,(7):1~7.


(稿件来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年16期;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