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作为中国的代名词,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2019年,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决策,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确定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对于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保定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城文化,著名的长城“内三关”中,紫荆关和倒马关都在保定境内。为此,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理事、河北大学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帆专门撰文,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保定区域建设建言献策。
涞源烟煤洞长城 李占峰 摄
为什么推荐保定长城?
经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总结起来,保定境内的古长城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保定长城历史很悠久
保定境内的长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国家文物局宣布了基于6年的调查而统计出的中国境内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而保定境内的长城总长为247.545千米。
保定境内的长城主要分布于市域的西部地区,包括涞水、易县、涞源、唐县、阜平、曲阳、顺平、徐水。
保定境内现存最早的古长城主要是战国时代的中山国长城,稍后是战国时代的燕国长城(燕南长城),最后是明代长城。
放眼全国,论各地长城历史之悠久,于公元前656年修建的、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的楚方城是长城之始。建于公元前555年的齐国平阴长城为第二。修建于公元前369年的中山国长城则排在第三位,是中国最古老长城前三所在。中山国长城在保定境内存有49.5公里,主要分布于唐县(约31.5公里)、顺平(约16.5公里)、涞源、曲阳等。
燕国修了北长城和南长城,燕南长城也称易水长城,修建于公元前334年,总长250多公里。西起易县狼牙山东麓,向东经易县、徐水、容城、安新、雄县到文安、大城的子牙河西岸。现保定辖内分布于易县(约20.5公里)和徐水区(38.9公里)。
保定境内涞源的明代长城则修建于公元1573-1584年,全长150.48公里。从东北到西南,经过涞水、易县、涞源、阜平、唐县。
从中山长城到明长城,保定长城修建的历史跨度达1954年。
阜平明长城 庞卫星 摄
其二,保定长城地位很重要
保定长城位于太行山地及山前丘陵、台地和平原地带。其中明长城主要位于太行山区--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上。这个地带年等降水量为400毫米,基本上是中国的一条地理分界线,划分了半湿润气候区和半干旱气候区,也划分了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
中山长城为防御燕国和赵国所建,燕南长城为防御齐国和赵国所建,因此基本上是当时的诸侯国国界线。
保定明长城是明王朝北方防御体系的第三道防线,是“大边”、“二边”之后的“内边”,属于内长城,是从内蒙、山西到河北之间长城墙体的第四道,是明代中后期为加强京师防御而增修,由增设的真保镇管辖,是京师和中原地区的最后一道防线。著名的“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中的紫荆关、倒马关坐落在保定境内。
易县紫荆关长城 马广宇 摄
其三,保定长城体系很独特
保定长城是全中国和全世界唯一集合了山地长城、平原河堤长城、平原地下长城和水系长城的地区。
中山长城和明长城基本布局在山地、丘陵。
燕南长城主要布局在平原,是沿南易水河岸构筑的河堤长城。
位于雄县、霸州、文安、永清境内,修建于北宋“雍熙北伐”(公元986年)后,用于抗辽的边关地下战道被称为“地下长城”。地道分布区域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65公里,总面积达4225平方公里。
几乎在修建地下战道的同期,北宋于公元987年开始修筑水长城,西起保州西塘泊(今府河、清苑河),东至沧州泥沽海口(今天津军粮城泥沽村),全长近千里。绵亘七座军州的水长城范围包括保州(保定)、雄州、霸州、瀛洲(河间)、莫州(任丘北)、沧州、定州。水长城沿途汇集了河流19条,淀泊30个。其全线分为了8个区段,设置堡垒26座,军铺125个,士兵3000余人,还有战舰100余艘往来巡警。
地下长城 宋辽边关古战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