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头村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不只有“秀丽的风景”,世人瞩目的“乾隆下榻圈头行宫的绝句”或者时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还有,清朝初年圈头村佛,道盛兴,一寺八庙的传说。
圈头文化中心影剧院“电影院”,过去是一个“大寺”,属明清时古典建筑,雕刻精细,青石玉柱,远近闻名。
大寺坐东朝西,门前有小桥流水,碧波涟漪,夜听浪涛歌声。远方的游客划船结伴而来,人们把船停泊在“广惠桥”下,足踏青石手扶玉柱谈笑着步入大寺。
听老人们讲:“从前大寺里有一条大蟒蛇,它的尾巴缠到寺院的石柱上,头探到大寺西南角河边水井里喝水“今张三元家西南角”。
有一年,圈头村村盛兴种稻田,快到收割的时节,有人看到大寺的蟒蛇出村口游水穿田来到淀边的陈家坟,所经稻田地都轧了一趟大勾,而蟒蛇却在陈家坟碑楼绕缠几圈探头在此晒太阳,但从未伤及过无辜的人”。由此可见,大寺在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尊崇。据说,蟒蛇的出现与我们陈家老祖发家有关。这是后续。
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前后改建成天主教堂。
中心街老“烈士祠”,从前的“龙王庙”,1965年3月因西街村民吃水改建水井房,“烈士祠”迁址桥东村。1975年圈头村建成水塔后改成剃头铺。那时候理发都是人工手动推子,由于我的头发又黑,又粗,又硬,理一次发需要换好几次推子才能理好。
圈头乡农村信用社,从前是“河神庙”,其意义祈福保佑村民出船顺风,多多捕鱼,化险为夷,一生平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拆庙建炮楼。只因日寇杀人无数,后来村民对此地倍感凄凉,夜晚所经此处,扬手额头连推三下以示辟邪震阳之气,匆匆而过。1959年改建成圈头村面粉加工厂。
东前街是“老爷庙”。现张根义家。
西前街红房子,陈洪乐家那里是“真武庙”河边是“烧空空庙”。1961年改建成公社卫生院及后来的供电站。
东街水塔下西边的<贝贝佳超市>,老年间是圈头村的粮站。粮站西边是“奶奶庙”,背后是“尼姑庙”。
东街村张小良家那里是“菩萨庙”。现在的<三佛堂>。
桥东村东河头是“太阳庙”现在的<艳宾饭店>。从前附近都是耕地,也是夏家南坟和张家老坟。
夏家南坟有一个大碑楼,五个小大碑楼,近邻是张家坟。听老人们讲张家老坟是个“牛地”,夏家南坟则是“草”地。张家坟的“牛”经常来夏家坟的地里吃“草”,日久天长村里经常有年轻人腰折。后来,经村里的绅士们商议后决定出外访庙。但在访庙的过程中,只有太阳庙最适应,随后建起“太阳庙”。
据说太阳一出朝霞映照着“太阳庙”,而“太阳庙”的余光直晒青草,这个牛也就不敢过来吃草来了,村里也不再有年轻人伤亡的事情,从此“太阳庙”香火旺盛,保佑了村民的一生平安。
过去,走街串巷做买卖的人晚上没住处,大家都挤在“太阳庙”过夜,方便了做小买卖的客商。据说有一些人在“太阳庙”里炼邪术,半夜都被扔到庙外,有的伤残,有的丧命。
注:此文是经本人多方考证,多次走访村里的老人后整理编辑。如有出处,请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挖掘圈头村悠久历史文化,回归历史本身。我的电话:13007083408,希望爱好者相互探讨。
乡愁 【原创】 文 / 陈广胜
小时侯, 淘气任性往事历目如影, 迷茫玩斗, 亲人捕船头。
成人后, 参军入伍勤学苦练杀敌, 汗如水流, 相知在村头。
退役后, 人生如波似戏生旦净丑, 帆泊漂流, 不知去何否?
终奋斗, 稍有衣席之地漂流在外, 乐享无忧, 膝下伴左右。
今又愁, 千里遥望荷塘舞筝春色, 我在这头, 故人渥那头。
2019年2月20日写于山西太原
陈广胜,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河北省安新县圈头乡桥西村人。毕业于旧安新县圈头公社中学,高中文化。爱好诗词和历史文学。代表作:“渔家乐”,“我家村边捞王淀”,“怀念毛主席”,“悼念周总理”等作品。多以歌颂战斗英雄、革命烈士为题材。追踪圈头古老历史痕迹,报道“非物质遗产”传承,弘扬雄安,白洋淀悠久历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