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洋淀传统渔业早已没落,旅游业和地方粗放型制造业在迅速崛起,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矛盾与纠葛。自2000年白洋淀旅游码头建立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仅在大淀头村的码头路边,就有不下几十户农家院,其中不少还在扩建中。如果再往周边拓展,还有一些违规建设的别墅、度假村项目,这些都曾是芦苇地。旅游业也在改变传统渔业生态。曾经的渔民逐渐成了另外一些渔民口中的“老板”,或者像赵老汉一样是去景区当了船工。旺季,白天划船的收入要远高于捕鱼的收入,还不用起早贪黑;淡季,干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再者开个三蹦子拉游客,做个小生意。村里一家农家院的老板说,今年夏天他们会把院子底下河岸的小芦苇棚子搭好,直接在那儿让游客就地取材,抓鱼做饭,用土灶,烧柴锅,那才有农家风味。只要生意好,游客喜欢,老板似乎并不介意用土灶带来的空气污染。淀边上“水上餐厅”的老板说,他经营的这片水地是集体所有,是从村民们手中承租下来的。水上餐厅很有些特色,还保留着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些遗迹。
我们在圈头乡的村庄都能看到盖到一半的村民自建房,但目前全都处于停工状态。工地上堆有部分砖头、钢筋等建材,但已经看不到工人,没有施工迹象。“现在政府也不让盖房子了,水泥也进不来了,大家也都不找麻烦再去盖房子了。”村民这样说。
“在白洋淀生活了一辈子,若是要搬迁,只希望不要搬得离家乡太远。”一位大淀头村村民说。这些渔村怎么搬,搬到哪儿,现在都还没有什么消息。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白洋淀边几百年来都住在这里的村民要离开家乡了,白洋淀渔村也将要尘封在历史之中。
白洋淀的水和鱼,造就了白洋淀的人,也造就了白洋淀的文化。现在,生态环境的变化、经济形态的转型、人与土地的分离最终会带来白洋淀渔业文化的变迁。
“咱们打渔的,跟种地的不一样,没个准,很辛苦。”渔业在本质上属于捕猎,这跟农耕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存在着更大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同时,这也为渔业文化带来了刚强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现在代际的交替割裂了文化的传承,时代的发展也引发了白洋淀渔业文化的变迁。如何继承和活化渔业文化,而不是让其躺在故纸堆和博物馆中,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处于安新区">雄安新区建设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老百姓,面临着拆迁、赔偿、移民、市民化的问题,原本处于平静生活中的他们,现在充满了迷惘和焦虑。安新区">雄安新区的建设,也需要他们的付出、妥协甚至离开。安新区">雄安新区能为他们带来什么,能如何为他们带来真正的实惠与利益。民生大过天,我们真的希望白洋淀的老百姓,在今后能够过得越来越好。
本文节选自:《安新区">雄安新区研究发展报告(第二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