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3068|回复: 0

从白洋淀到海河(上)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310

主题

0

回帖

135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56
发表于 2018-7-10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河南焦作
      编者按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据说,世界上90%的城市依托着江河湖海,旁水而居是城市兴起的条件之一。雄安新区虽是初设,然而其所在地历史上的河流网络,水运航道之分布,却勾连出一幅北京、天津、保定(包括雄安新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相连、文化一脉的密切相关的历史画卷。
9ac827a632ffe29ddae64ef85d0fb7f0.jpg
92786950617bce92d24dee0e85869181.jpg
      今天,毋庸讳言,让京津冀紧密相连的水系,由于自然的变迁和人类的活动变得干涸或残缺不全,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是京津冀协同战略推进面对的巨大挑战和必须回应的问题。雄安新区的规划也把白洋淀的水环境治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鉴往知来,下面请看天津广播(微信号audiotj)记者贾毅君为您梳理的一份从白洋淀到海河的初步报告。
白洋淀•西淀
雄安新区,三县围一水,这一水就是白洋淀。说起白洋淀,它跟天津的海河,还有剪不断的关联。“九河下梢”这个称呼对天津人并不陌生,其实它不仅可以用来称呼天津,也适用于天津西边的白洋淀。
0f64560fc0f544428f8e236690e437b5.jpg
541f3959378f51030a7d3925e19e3610.jpg
e7eac7ca7081ccff311487b9a7f4676c.jpg
      白洋淀旧称西淀,是太行山东麓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洼地上汇水而形成的,水域构造独特,由多条河将各个淀泊连在一起,河淀相连,沟壕交织错落。明代《弘治保定郡志》记载:“白洋淀,在郡治东九十里,新安县南十五里,以水势汪洋”,形成了白洋淀现在的名字。
白洋淀现有143个淀泊,面积366平方公里,被称为华北明珠,著名的“小兵张嘎”、雁翎队抗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白洋淀85%的水域在保定市安新县境内。淀区有纯水村39个,淀边村134个。淀的意思是浅湖,地理上,水深超过10米称为湖,3米以下称为沼泽,白洋淀水深大约6、7米,因此称为淀。
4a35bbfff7599b0a85c04400f8c963b9.jpg
(白洋淀上的雁翎队)
      白洋淀具有接纳上游洪水沥水,减少周边洪涝灾害的作用。白洋淀地势与整个河北省的地势一样,都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历史上,白洋淀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白沟引河、萍河、瀑河、唐河、漕河、府河、孝义河、潴龙河等9条河流,史称“九河入淀”;白洋淀的水,从淀区东面经大清河、赵王新河汇入海河。
      除了缓洪滞沥的基本功能,历史上的白洋淀还有军事防御的作用。据说燕国的五百里长城、宋代九百里“屯田防线”就设在白洋淀北岸。
宋辽对峙,两国以白沟沿线(相当于今大清河及海河一线)为宋辽国界,因此有“界河”之称。今天的天津海河当时也称界河,只是天津这个名称还没有出现。为抵御辽兵的进犯,宋朝构筑塘泊防线。随着宋在界河沿途设塞屯兵,围堤屯田工程不断扩大,又沿今保定至安新、雄县、霸县,直到青县附近沿线开辟许多塘泺,利用这里地势低洼的特点,把一些河流与淀泊连接起来,引水灌溉,构成一条“绵亘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深不可舟行,浅不可徒涉”的塘泊防线,一条“水长城”。《安新县志》记载,今白洋淀西部的四门堤,北部的新安北堤,皆筑于宋代。
明永乐年间,南方大批移民迁居此地。当时的白洋淀历经了人工治理,水与水之间,河道与沟壕相通,淀泊与河道相连,水深处可以行船,浅处可以种稻,水淀中间积土筑台就是屯兵驻防与村民居住地。
清代加速了白洋淀堤防的治理,并且随着水运商贸的发展,白洋淀的端村、新安成为远近闻名的码头。《安新县志》记载,端村于明初年间形成,从湖北地区迁来的一支屯兵在白洋淀边屯田筑城,生息繁衍,形成了最早期的村落。由于白洋淀扼守大清河水路要道,随着大清河及其沿线水陆交通逐渐繁忙,白洋淀的端村成为大清河漕运的一个落脚点。不少端村人因从事漕运,离开家乡,到保定、天津闯荡,并落户津保。而著名的西河大鼓也是沿着大清河流传到天津、北京,成为京津冀重要的一门曲艺艺术。西河大鼓创始人马三峰就是安新县端村人,他最早将西河大鼓带到天津和北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游修建水库等,白洋淀来水急剧减少。80年代白洋淀曾经干涸见底,村民一度在淀里种庄稼。现在白洋淀基本靠生态补水。这也成为雄安新区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保定:曾经繁盛的水运码头
清代到上世纪前期,从白洋淀向西,经府河,可行船至保定,向东沿大清河可达天津。
古时保定境内河流纵横,水利条件优越。金末文学家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保定城内,水占十四,渊绵舒徐,青柳弥望,为柳塘,西溪,南湖,北谭,锦云口,舟行其中,投网可得鱼,有鱼儿洲渚之想。
6c1374f30fee6cdd45ae1126239b888e.jpg
3bb220d9bbce2b1c8897066d26ffe284.jpg
(保定府河图)
      保定的水路交通网主要依靠府河,府河又称清苑河、一亩泉河,明朝置保定府后,保定府城至白洋淀水域河段,始称府河。它由发源于满城县的一亩泉和鸡距泉合流而成,过保定城南,注入白洋淀。
      明代保定曾经是南北盐粮运输的水上交通要道。清代乾隆时,打通了从保定到天津的航道,“舟楫遄行、商贾云集”200余年不衰。当时保定是河北棉花的集疏运码头,府河、大清河水量充足,适宜载重50顿至100吨的船只航行。棉花在保定南关码头装船,走府河,经白洋淀,再通过大清河运往天津。当时从保定到天津的航程为190公里,需要4到6天时间,与铁路运输时间相同,却能节省大量运费。有人调查,保定的棉花由铁路运到天津的约占十分之三,由水路运到天津的则占十分之七。
天津运往保定、安新的日用杂货,大部分也靠水运,水运贸易带动了沿岸居民生活,促进了经济繁荣。
大清河、白洋淀、府河构筑起津保之间重要的航运通道,清康熙八年保定成为直隶省会后,保定至天津及南北运河间的航运量增多。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津保之间航运贸易量与日俱增。据统计,1906年进出天津的民船59604只,来自大清河的船只为21236只,占当年水路进出天津总量的35.6%。保定府河码头成为连接津保及南北贸易的水陆要冲。
56bf6df424f3e82ce898afd3972a9594.jpg
(民国初年的保定运河码头)
e296afd81e7842643d4bca31bc62105f.jpg
(20世纪50年代航行在府河上运芦苇的船只)
      20世纪30年代在保定府河码头有汽轮通往天津。保定地区及察南、雁北地区的土特产,由府河码头运往天津,高阳、清苑、蠡县的土布,由此运往西北、东北及河南、江苏、蒙古等地区。津、沪、青岛及国外生产的工业品从津运至保定,再销往河北各地。
近代,铁路运输兴起,逐渐取代水运,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e1bb42719a03e69b93a21da3b7273175.jpg
60b57e1805836a82561d349544dc3b21.jpg
(京汉铁路)
      1906年4月,连接北京与汉口全程1214公里的卢汉铁路(即京汉铁路)正式全线通车。京汉铁路使保定成为区内较早拥有铁路交通的城市,也打破了保定传统依赖水运和驿道的交通格局。

(稿件来源:微信公众号“天津广播”2017年4月16日)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