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诗轶事
张玉新
县委宣传部的同志热情地向我约稿,让我写赞美 白洋淀的诗。我很感激,但当即表示:我这个人浅白直露,以我的性格,是写不出好诗来的。因为中国诗歌的传统是含蓄蕴藉,兴寄遥深。自有诗以来,几千年了,向来如此。多少文人雅士想附庸风雅,往往弄巧成拙,贻笑大方,更何况我只是粗通文墨,几近白丁!但我跟大家一样爱诗、品诗、传颂诗,尤其是歌颂家乡白洋淀的诗。因为自己喜欢,常常介绍给朋友。这样不仅以诗会友,也在客观上宣传了家乡,宣传了白洋淀。细细想来,还有两件趣事呢!
记得那是1990年夏天,天津大学分校的师生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来白洋淀搞夏令营活动,住在赵北口西街小学。当时我在赵北口镇政府供职,因为妻子在西街小学任教的缘故,一来二往与带队的校党委副书记李金平、带队老师郭健、宋蕴杰等人熟识起来。小分队有一项活动,师生代表与当地领导座谈,了解社情民意,我自然成了牵线人。时任镇党委书记的刘德良同志对此事很热心,虽然公务繁忙,还是爽快地答应下来。可那天不凑巧,同学们早早的来了,而刘书记正处理其他公务,不能按时到会,就让我先介绍当地风情。我在介绍赵北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时,引用了几首古诗,其中一首是:
十里铺南菱芡好,枣林庄北蟹螯肥。
记得通宵曾把酒,荷花香里不思归。
十里铺南、枣林庄北指的都是赵北口。这种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这首小诗灵巧生动,加上十里铺和枣林庄都是师生们刚刚游历过的,引起了这些理工科大学生浓厚的兴趣。还有乾隆帝《鄚州道中》“虹偃长堤十一桥"、“我爱燕南赵北间”两首以及清代蒋熊昌的《赵北口即事》等与赵北口有关的诗。大家听得入了谜,边听边记,不时地互相传看。会后,好几位同学找我补录。夏令营结束后,还有一位同学给我写信交流体会。我们之间鱼雁传书,交往了好一阵子。事后他曾告诉我,同学们都认为我有才情。我自己心里明白,不是我
有才情,是我沾了古人和他们诗的光。
白洋淀人杰地灵。不仅孕育了绮丽的自然风光,也培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儿女。我工作过的赵北口更是人才辈出。我曾多次向游客吟诵赵北口籍历史学家王桐龄的一首诗作:
落叶满征途,潇潇客影孤。
乡心千里雁,归意一双舻。
云水迷三岛,风烟望五湖。
太平桥畔月,一幅瑞西图。
王桐龄字峄山,是赵北口西街村人,生活在上个世纪前半世纪,曾两度赴笈日本。以我粗浅的体会,这可能是作者留学日本期间思念祖国故乡的诗作。向我们展示了他乡游子心悬故国的一片赤子之心:秋风潇瑟的晚秋,作者踏着冷霜枯叶,独往异乡飘零。思家念乡的情愫,象双浆急归的船儿一样急迫。他身在云水迷茫的日本,却心系风雨飘摇的祖国,想象着家乡太平桥畔明月西照的景象,一定更加瑞丽可爱。
这是多么优美的一幅图画啊!读着这样的诗,他乡游子们能不勾起浓重的思乡之情吗?这首诗是作者的本家,我县小有名气的书法家王克强老先生晚年向我记诵的。暮年的王克强深居简出,以诗酒书法目娱。虽八十高龄,却能流利地背诵出王桐龄的这首诗,可以想见,这里边一定有一种与作者共同的感情在里面。只可惜,我没机会读到载有此诗的《尚俭堂诗存》。但凭着这诗情画意,我和王克强老先生成了忘年交,当然也成了这首诗的传播者。
大概人与人之间热爱家乡的感情是相通的,名人大家如此,普通人也是一样。记得也是在赵北口期间,有一次在老同学家聚会,墙上一幅书法诗作引起了我的注意,诗云:
谁家少女着轻纱,粉黛新描脸似霞。
妙语邻家呼伙伴,乘舟同去采莲花。
寥寥数字,活泼可爱的渔家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叫人拍案击赏。不禁停杯究问,作者乃是老同学的岳父,叫朱百顺,系赵北口人氏,早年曾在此地教书,后迁居外乡。虽乡村野老,而诗情雅意,丝毫不亚于名流大家。诗的意境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常常想,我们的老先生虽身居斗室,却有满腹诗情,他的精神生活是多么高雅啊!我曾无数次向朋友介绍这首诗,每一次都得到一次精神升华。
在我的经历中,像这样学诗、传诗的事还有不少,旧的故事过去了,新的故事又在不断发生着,学诗、传诗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安新县人社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