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树康
一九六三年七月,那年我十三岁,华北地区连续降雨,大小下了七天七夜,洪水猛涨,眼看着大水进了村、进了院、进了屋,人们都搬到房顶搭铺,房顶上做饭,房沿上解手,白洋淀成了一片汪洋,一切都完了!
大水退到村边后,一天早上,人们起来看到淀里出现了一片一片的“陆地”大的有一两亩,小的有几分地大,人们疑惑不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村里人都到村边看。有胆大好事的划着船到那看,还站到了“陆地”上,踩上去很软,上面有水草和小苇子、小鱼小虾、田螺之类的生物。
白发苍苍的老人听说后,拄着拐杖来到村边看,老人们看了后说:“这叫漂浮苔,是六十年一见的现象,小时候见过,只有发大水的时候有,有时候也没有。”老人们还说:苇子的根,年头多了,根连根,都盘在了一起,形成了很厚的根系,大水一泡,根底出现气泡,气泡多了就整块地漂浮起来了,这就叫“漂浮苔”。
人们知道是这么回事了,村边的人家就划着船去抢“漂浮苔”,你一块他一块地用铣切开,多大的也有,有的弄两间屋子大的一块,有的弄几分地大的一块,在“漂浮苔”上钉上桩子,绑上绳子,用船往村边拖,它很难拖动,一家人有的使劲划船,有的站在“漂浮苔”上用篙撑,拉上一天也不容易拉到村边。
拉“漂浮苔”为了档庄伙,村边的人家就怕大水大风,一个浪头打来房子有危险,不论从哪个方向来的风,村边的人家都害怕。用“漂浮苔”挡风浪是最好的,房边档上一块“漂浮苔”稳稳当当的就放心多了。
据考证:白洋淀的芦苇根系发达,年复一年,根系纵横交织,盘根错节,形成了“海绵层”,因年代久了逐渐增厚,厚的地方达70-80公分,夏季水湿增高,“海绵层”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就把“海绵层”慢慢地托起,浮到了水面上,这就形成了白洋淀的“漂浮苔”。
我家住村边,跟着大人们去拉“漂浮苔”还在上边捡了小鱼、小虾、泊拉之类的呢。
大自然——带给了白洋淀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给白洋淀人们留下了无边的遐想……
作者:何树康(66岁)
二〇一六年八月六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