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雄安白洋淀苇农:世代打芦苇 一个月穿坏2双纯牛皮鞋
时下正值初冬时节,白洋淀上迎来“打苇季”,广阔的水面上,运输芦苇的船舶来来往往,一片繁忙的收获景象。冯欢乐,安新县端村镇人,是一名地道的白洋淀人。53岁的他,在平均年龄70岁的苇农里算是年轻人。打苇是个“危险活儿”,每天在锋利的芦苇茬上干活,一个月要穿坏2双牛皮鞋。今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世代在白洋淀上打苇的农民,迎来新的生活,成为新区人。
芦苇编织产业曾经是白洋淀群众的主要经济涞源,如今芦苇收割的人工费与市场价值出现倒挂,当地老百姓挣不到钱,只能选择外出打工。
据雄安发布,白洋淀芦苇面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12万亩,据2014年卫星遥感统计,白洋淀现有芦苇面积已缩减到7.6万亩。近年来,白洋淀上的芦苇出现因收割、管护不到位,部分芦苇残体倒伏在水中腐烂,直接污染白洋淀水质,造成水质富营养化,芦苇不兴利反而生害。
清晨6点多,太阳正在东方冉冉升起,冯欢乐驾驶一艘铁船出发,前往淀里收割芦苇。
很多人会把收割的芦苇直接卖了,但收益不好,一亩地也就赚500多元;也会有人把芦苇收回家,寒冬农闲时,编织成席再售卖,价钱会比芦苇好一些。
早晨的白洋淀气温有-10℃,打苇的大妈用衣服包裹住全身御寒。
河面结了一层冰,铁船行进中可以听到冰面破裂的声音,船尾留下一条“航道”。
在游客眼中,白洋淀上的芦苇丛都是一样的,只有苇农们知道哪块是自家芦苇。
“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工前一定要用磨刀石将镰刀磨得亮亮的,才省力又省时。
镰刀挥舞,成片的芦苇就这样被收割。
芦苇茬相当锋利,苇农穿着纯牛皮鞋,都会被芦苇茬穿透。冯欢乐说,自己一个月穿坏了两双鞋。
手腕上被锋利的芦苇划破的伤口更是稀松平常,苇农们显然也不把这些小伤放在眼里。
为了节省时间,午饭就在地头解决。一口小酒,吃几口豆腐丝、凉馒头,十几分钟以后,继续开工。
收割芦苇是个力气活,将芦苇收割打成捆,经船舶、拖拉机运送回家。平均每捆芦苇重达70多斤,一天忙碌下来,苇农们腰酸背痛。
白洋淀上,一片繁忙的收割景象。据雄安发布,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芦苇的管护、收割、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区管委会将坚持政府主导、财政适度补贴、市场运作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激发苇农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建立芦苇收割、管护及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保证企业有微利、农民有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