潴龙河属海河流域大清河系。全长75公里,为季节性河流,两岸有堤防,右堤即千里堤,为国家级重点堤防。潴龙河为多沙性河道,是大清河南支主要行洪河道,其上游主要支流系由沙河、磁河、孟良河在北郭村水文站上游汇流后称潴龙河。经安平、博野、蠡县、高阳入安新境注入马棚淀。 一、历史传说 纵贯高阳全境的潴龙河,传说是由“猪化龙而成”。据说古老的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号高阳氏,他听说在今高阳一带有形大如牛的野猪危害百姓,吃了很多人,闲得人心惶惶,于是就率众前去围捕。颛顼到高阳发现这只野猪后,就用足劲,拉满弓,以箭射之。那猪虽中了一箭,但未伤要害,它咆哮一声,腾空而起,竟变成了一条巨龙,在空中盘旋一圈后,奔西南方向而去,钻人太行山中,山中即刻出现了一眼巨泉喷水,水势浩大,循着巨龙飞来的方向直冲东北,成千上万的人又被洪水卷走。为了战胜洪水,颛顼帝又带领民众挖沟泄水,从太行山麓一直挖到白洋淀边,使汹涌的洪水归漕,将猪龙驯服,这就是后来的潴龙河。 二、历史考证 潴龙河右堤,即千里堤。看过小说《红旗谱》的人,大多忘不了小说家梁斌描写千里堤的文字。高阳有三个龙化村:北龙化、南龙化和西龙化。三个龙化村临近潴龙河。据明朝的县志载:三龙之目以猪化龙也。雍正年间的县志延续了这种说法:“其命名以猪化龙也”。何谓“猪化龙”?按字面意思解释,似乎就是猪变化成龙。但这样的解释显得勉强。有考证说“猪化龙”实际是“潴化泷”,意思是“平静的泽水变为湍急的河流”。这样解释起来恐怕就通了,也就是说潴龙河当年流到这里的时候,水流变得湍急了。 然而我们还是有些不解。在河北人民出版社重印的清朝编撰的《畿辅通志》中,“潴”是没有三点水,潴龙河是写作猪龙河的;还说它“盖伏龙之转也”。伏龙的来头,似与高阳城传说是颛顼建造、又名伏龙城有关。后人还把高阳城叫过化龙城。民间传颛顼在时,猪化龙变成这条河。化龙池的来头也跟伏龙城有关,因为化龙和伏龙字形近似,大概写来写去伏龙就写成了化龙;而猪龙与伏龙又易混淆语音,传来传去伏龙也叫成了猪龙。 |
图解十二连桥 整理者/李红泽图解十二连桥 前言
引言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由雄县、
古白洋淀的圈头村在西汉末年已有人迹在活动。到了明末清初的时侯
雄县托管任丘市北三乡以后,为了增加对新辖乡镇的了解,我曾驾车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动植物重要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