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着一腔热情,2005年曾经创作了《烽火雁翎队》连环画,正为不能出版发愁的时候,保定的一位叫佟希纯的老革命听到了消息,就对正在古物市场卖小人书的女儿佟艳萍说:“你既是做小人书生意的,又爱好小人书,为什么不帮帮这孩子把书出了,这可是宣传咱保定的事啊。”佟艳萍听了老父亲的话,联系到张浩,说“你说没人帮你出小人书,今天我就帮你出小人书”。 佟希纯生前照片 佟希纯的女儿佟艳萍 其后五年的奋斗,佟艳萍从策划开始,组织同样爱好连环画的伙伴们自筹资金,联系专家、出版部门,发行销售部门,终于实现了这套小人书的出版发行。现在张浩和佟艳萍们都是保定红色文化发展促进会的成员,他们组织了建国70年红色连环画博览会,组织了三届连环画艺术研讨会。这段民间资助出版小人书的美谈,说明了在白洋淀地区,红色文化有多么广泛的群众基础。 白洋淀人在日常生活中,在他们的心理活动上,也好像强烈而下意识涌动着一种嘎子情结。 也许这就是艺术作品的力量。有時候,你甚至还会在白洋淀的老人们身上,也被某一个普通的场景所触动,不自觉地连想到电影中的某一个场景,从而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嘎子的身影。 2016年在圈头乡光淀村,我偶遇了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他叫周世孝。谈话中得知他12岁当的兵。为了当兵,他跟着部队追了三天三夜,从内蒙临河到五原走了一百多公里,最后被破格录取。他13岁时到的抗美援朝前线,在一次战斗中被弹片打入颅内。看他如今平静地与外孙子一起摆棋对弈时阵阵开朗的笑声,便不自觉想起那个战场上走出来的乐观开朗勇敢的嘎子。 2018年9月,在寨南村,我见到了一位正在登梯子上房的93岁老人。叹服、惊喜之余,便想起欢蹦乱跳,“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淘气的嘎子们。 这个“淘气”的老人可不简单,他叫卢常禄,他是全国288名受邀参加2015大阅兵的抗战老兵中的一个。 |
纪录片《白洋淀》登陆CCTV-2央视财经频道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就到了雄安新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
中国通号牵手未来之城搭建低空监视防护网雄安新区(安新县)低空
诵声琅琅出金石,岁末京城再相逢!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主办
点亮“美食安新”城市品牌2024年度“新白洋淀菜”发布会暨安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