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693|回复: 0

雄安作家看雄安第十五站,走进北何庄——秀水孕诗魂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571

主题

-1

回帖

2630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630
发表于 2021-7-27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黑龙江
秀水孕诗魂

    ——随林莽先生寻访白洋淀诗群发源地  

    文/化晓梅
       藻苲淀,白洋淀100多个淀泊中较大的一个。她似乎游离于主淀区之外,又与其紧密相连。我觉得,如果把白洋淀比作一个巨人,那么藻苲淀很像巨人伸出的一个手掌。北何庄就坐落在藻苲淀中一个小岛上,她四面环水,只有一条几代村民反复加高,后来由村大队主持修筑的水泥路,曲曲折折地通向远方。

      林莽,在他19岁的花季年龄来到这里,开始了他终生难忘的一段生命历程。并从这里,走向诗坛,成为白洋淀诗歌群落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在这里,在林莽居住的小屋土炕上,前来访友的江河,写出了他的第一首诗,开启了他朦胧派诗人之旅。而今,年逾古稀的林莽先生故地重游,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一方水土,究竟有何魅力?让那些知青不辞辛苦涉水而来,让返城多年的林莽念念不忘!又是怎样触动了诗人的灵感?怀揣着这样的好奇和疑问,匆匆吃过早饭,就随雄安作家看雄安文化团队,驱车前往北何庄了


       汽车在狭长的水泥路上缓缓行进,两旁茂密的芦苇和蒲草招摇着,展示着蓬勃的生机。呼吸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荷香,我想起陶渊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描述,心中暗喜:这北何庄,曲径通幽,秀水环绕,花草繁茂,还真有点陶公笔下“桃花源”的味道!

      汽车到村口停下,我们徒步前行。北何庄与白洋淀其他村落并无大异,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古民居保存得很好,连同那条狭窄悠长的小巷,让人感觉到一种悠远的古典情调。我和文友边走边聊,后面传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你们刚刚到吗?”哦,是林莽老师!他中等身材,慈眉善目,举止文雅,俨然敦厚睿智的长者风范。交谈中我随口问道:“您在这个村有亲戚吗?我印象中来白洋淀插队的知青大多有亲属在本地。”“没有亲戚,我们自己找来的,这个地方好啊!”我正想进一步探寻好在哪里时,“林莽故居”已近在眼前。大家纷纷忙着合影留念,而后穿过那条狭长的小巷,到达当年林莽任教的小学:一排红砖瓦房历经风雨洗礼,留下了斑驳的印痕。院子里很寂静,陪同人员告诉我们,新学校落成后,这里已成为民居。林莽老师在校园里久久凝望,他目光深邃,仿佛要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隧道,寻找一个个熟悉的稚嫩的脸庞,听到他们朗朗的读书声。

640.jpg    


从小学校出来,我们原路返回,来到村头的酒店——白洋居。推开门,看到对面墙壁上悬挂着八幅水彩画,尺寸不大,都镶嵌在镜框里。看了画中的落款,是林莽插队时的习作。画的内容是北何庄及其周边的风景,记得其中有《秋日的白洋淀》《水乡的街道》,印象最深的是那幅《村边的河》,色彩明丽,人物动感鲜明,令人过目难忘。大家在酒店前厅落座后,开始了亲切的交谈。林莽老师回忆了在北何庄的生活经历:给予他无私帮助的德增哥;从结冰的淀水中救他的老乡,以及老乡的热炕头和大棉被;还有他的《五月的鲜花》等等。桩桩件件,如数家珍。县宣传部前副部长李栋人,是北何庄土著。他谈到:林莽老师把北何庄当作第二故乡,多次返乡探亲,给老人病人送钱送物,他北京的家成了北何庄乡邻的接待站。座谈的间隙里,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酒店女主人低声叫着婶子,把林莽的夫人搀扶到房间最凉快的地方。原来,这酒店的老板是林莽房东的儿子。据说林莽和房东一家一直保持着密切交往,这种没有血缘关系的情感历经五十载时光流转,愈久弥浓,是很难得的。《诗刊》原主编商震说的好!他说,这平凡生活里的真善美是诗歌最打动人的部分。


       至此,我似乎明白了林莽那句“这个地方好”的内涵。我不知道他们当年选择这里的初衷:是喜欢这一汪碧水,还是看中她的超然世外?无论如何,北何庄没让这些青春年少的游子失望。遥想当年,一个19岁的青年,从北京疾风暴雨的政治漩涡中走出,一步跨入相对闭塞的北何庄,会是什么心情呢?落寞、孤寂、迷茫、还有不甘、渴盼、奋争?这种复杂的心绪在林莽的处女作《深秋》中得到了印证:“深秋临冬的湖水,清澈而寒冷。淡云深高的天空,时而传来孤雁的哀鸣。随风摇曳的芦苇,低奏着凄凉的乐章......深秋里的人啊,何时穿透这冥思的梦境?”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洋淀宁静秀美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村民的淳朴善良,让他们迷茫困窘的心灵得到慰藉。他们有了不受干扰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开始审视历史,思考现实,探索未来。于是林莽画笔下的《水乡秋色》有了暖意。正如他所说:我们是在那场革命后的余烬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家园。

       当林莽描绘着水乡秋色时,在白洋淀的另一片水域——距北何庄20公里的大淀头村,多多、芒克、根子也开始了诗歌创作,后来均蜚声国内外诗坛。林莽和多多、芒克、根子等徘徊于白洋淀畔,穿行于芦苇丛中,把诗当作探索人生的工具,以各自的风格,写出了一首首清新而忧伤,自然而深刻的诗篇:林莽的《凌花》、根子的《致生活》、多多的《手艺》、芒克的《阳光下的向日葵》等等。他们用笔点燃心灵的回声和生命的清愁,给苍白的青春时代涂抹了一笔厚重沉郁的色彩。在系统内组织的《中华经典诵读》晚会上,我读过芒克的《阳光下的向日葵》,深得听众喜爱。

       相似的地理环境,同样的傍水而居,孕育了同样杰出的诗人。这岂非印证了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再看那一湖碧水,更觉得澄碧清明了。

编辑:雄安文学编辑组

  图片:张彬

640 (1).jpg


作者简介: 化晓梅,笔名芳尊,雄安新区白洋淀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学教师、党校教员、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副行长。作品散见于《金融时报》《河北地方志》《荷花淀》《女职工之家》《文化家园》《青春印象》等多家媒体。2021年出版散文集《白洋情韵》。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